借命下“子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已经上升为法律,2021年10月23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立法。
今天的主讲,王元卓博士,曾和孩子的妈妈,受邀一起参与《家庭教育促进法》座谈会的讨论,讨论会上他的发言稿,曾在中国人大国家机关刊物上发表,规格相当高。
王元卓博士培养两个优秀的女儿,一家人曾获得“十大首都最美家庭”光荣称号。
讲座中,王元卓教授分享自己培养女儿的心得,看完后,深感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在陪伴孩子当中没有尽到全力。用心看了两遍,又将讲座内容整理汇总,以便日后教育孩子随时拿来使用。
王元卓教授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优良品德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是关键,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指导支持是保障。我们坚信,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育人,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王元卓教授说,在家庭生活中,要多一下情调。在他们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他的生日,孩子爱人,或是孩子的生日,他必定为家人制作生日蛋糕,给家人送去温暖。
作为70后、80后,平时工作都非常忙碌,生活被工作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时间,生活很容易失衡。
4年手绘为了不让自己的生活失衡,他亲子手绘画画,记录女儿们生活中的点滴,坚持4年手绘100多副作品,记录孩子的成长。
7年种菜为了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坚持种了7年的菜,播种、翻土、施肥,浇水,除草、收获……
通过劳动,一家人不但吃上了健康的蔬菜,孩子们也收获了很多,知道食物来之不易,知道劳动的重要。
1年油画为了新家的装饰,坚持画了1年的油画,每天画20分钟。从家里的客厅、门厅、餐厅,各个房间,挂满了他一家四口的画像。3年机器人为了女儿们的儿童节礼物,他坚持了3年,每年都利用易拉罐等废弃物品,给孩子们制作机器人,让孩子们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童年,这个习惯,他直到现在还在坚持。
女儿3岁时,王元卓教授用废布头制作巧虎公仔。女儿5岁,用废布头给芭比缝制裙子,大女儿初一时,礼服太肥大,他就亲自改制,给孩子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回忆。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运动,为她们打开更多的门。他陪孩子们跳绳,每分钟都能达到200多,100多。
他带孩子们尝试踢足球、打篮球,游泳,花样滑冰,尽可能的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运动,让她们爱上运动。
王元卓教授小时候喜欢篆刻,刻过印章,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好久没操练过了。她的大女儿对篆刻非常感兴趣,随着大女儿在石头上自己刻章,也帮他重新找回年少时的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减弱,怎么帮助孩子找到好奇心,跟着这样的好奇心一起成长,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大女儿5岁的时候说:“爸爸,咱们一起制作风筝吧!”他说问女儿喜欢什么样的风筝,女儿说喜欢蝴蝶风筝。
他们一起制作方案,从选材到最后的绘制,孩子都全程参与,每年的春天,天空中数百个风筝当中,他们的风筝是唯一一个亲手扎制,亲手绘制的。
在海边捡贝壳,回家后亲手在上面绘制图案,让孩子们体会到手工制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创造力的人养成创造的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1991年,他用200多个易拉罐制作机器人,25年后,他给女儿们制作了更加智能,可以对话的,有更多功能的机器人。
大年二十八,剪窗花。爸爸画好,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剪。或者,孩子们自己创造,根据自己的想象力。
大年二十九,写福字。孩子们从小女孩,坚持写到亭亭玉立的姑娘,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爱好。
一封家书。大女儿上初一了,为了和女儿更好的沟通,他采取家书的方式,和青春期的女儿沟通,他说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他说,也许是自己一个新项目的开始。
在自己的培养下,大女儿小学毕业论文获得了全校近200个毕业组,仅有的10个优秀作品当中的一个。参加了“2021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的毕业论文展示,从美国经历谈到十二生肖,从讲中国故事到文化自信。
小女儿5岁,用英文写科学故事,7岁用英文写科幻小说,现在阅读量达到3000本故事书。
博士最后寄语:希望不管工作多忙,都能有精力为家人做点什么,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情趣。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爱上生活,爱上科学,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情怀。
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冯骥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