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强者千万别当为孩子制定严格的规则却不帮助、支持孩子,因而孩子可能会有低的幸福感、社会能力和自信。
忽视型父母不制定规则,不与孩子交流、互动,因而孩子可能会有低的自控力和自信。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但同时提供足够的支持,因而孩子可能会更幸福、成功。
然而,每个家庭各不相同,每个孩子也各不一样,并没有完美的教养方式,那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呢?
在当今社会下,科技高速发展、疫情带来多种不确定性、教育不断改革,孩子们面对的未来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本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我们邀请了四位专家一起分享他们对于家庭教育的见解,探讨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种家庭教育“。 因此,家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希望您能通过了解其他家庭的理念与方法,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思考和启发。
李钧雷博士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早期教育Saul Zaentz讲席教授、哈佛教育学院人类发展与教育研究生系主任。
他的研究和实践专注于理解和支持那些在教育和社会服务前沿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的工作者。
他通过在孤儿院、学校、和青少年社工等各个发展领域的工作,发掘了 “Simple Interactions”()简易互动的方法,帮助发现和鼓励老师或父母在日常中与孩子更自然地相处,并为促进积极的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
李博士经常在国家、州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重点是改进针对儿童、家庭和专业人员的实践、项目和政策,尤其着重于儿童早期发展。
他之前曾在圣文森特学院的弗雷德·罗杰斯中心担任联合主任,兼任Rita M. McGinley早期学习和儿童媒体教授。
李博士出生在中国,父母都是教师。他16岁来到美国,并从中国领养了两个女儿。
“家庭的氛围,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其他成员间的关系,都可能会渐渐影响到孩子。”
冯欣博士是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科学系的副教授。她在康涅狄格大学取得了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的硕士及博士学位。
她是美国心理学协会、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的成员。她的研究专注于社会和家庭环境下的儿童情感发展,例如性格、情绪调节,亲子互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童年时期社会情感功能发展的影响。
冯博士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发表关于儿童与母亲的情绪、生理以及行为的协同调节的演讲。
“引领孩子发展就需要父母走在孩子前面,提前了解孩子在每个关键期都需要何种帮助。”
在上濒教育,她带领教育团队创立了完整的“成长教育”模式,以私人化“成长顾问”服务支持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推出了多类课程,其中包括成长顾问和“父母知道”系列培训课程,以此让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让父母能够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成为教育专家。
同时,她也是北京新职业技能培训产业联盟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母婴健康成长万里行”活动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育婴顾问公益培养计划”专家,以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她曾受邀参加中国许多知名教育电视节目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专访,在中央电视台《超级育儿师》节目中担任超级育儿师,已出版作品有《兰海说成长》、《兰海:成长教育公开课》、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等。
“我也想给到家长一点点教育心态改变,放下那些已经过时的对于幸福、成功的标准,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且停下刷分刷题的脚步,关心一下比他们自身更大的那么一点点的时间。”
钱志龙博士生于上海,保送北京大学,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了双料硕士及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曾担任中美两国的大学教授、国际学校校长、校董、年检官。
他出版了9本书,包括翻译肯·罗宾逊的《你,孩子和学校》。他以独立学者的身份访问了全世界超过300家的学校和机构,并在世界各地的教育会议上发表过超过400多次的演讲。
2020年,他与学徒们一起创立UNSCHOOL,一个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终身共学社区。
曾担任加州低收入幼儿园义工,任职国际学校市场部,通过留学申请咨询宣讲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 ,并合作研发家长学堂教学大纲,从自我认知及社会情绪认知方向赋能学生与家庭。
在校期间创办纽扣亲子,为家庭带来有趣又有意义的亲子互动。科研方向包括早教绘本阅读教学方法,AR/VR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曾在美国小学任特殊教育助教老师,并创立中美教师培训机构。
“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地基,无论风大雨大,一个温暖的地基,让孩子走得更好更远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