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釜底抽薪本报深圳8月15日讯(记者王静)看病贵、看病难是13亿中国人最苦恼的问题。这一难题能否通过科技、管理创新得到解决?8月15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以这方面的前瞻性布局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当天,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支持建设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宣布成立。
该研究所以全民低成本健康为己任,旨在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技术,在合理的成本下有效地为全民提供住院、门诊、社区和医疗保健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技术上为中国探求一条低成本医疗与健康的新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的成立发来贺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杨纲凯在成立仪式上致辞,并为研究所挂牌。
路甬祥在贺信中表示,希望该所“始终坚持创新为民,始终保持开拓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推动我国临床医学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为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服务人民健康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施尔畏在讲话中指出,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的成立,是中科院面向13亿老百姓健康这一重大课题、促进我国医疗器械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出的一项重要科技部署,也是中科院与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新成果。该所近期将聚焦图像导引的智能医疗技术平台与低成本健康两个方向,努力建成基础条件一流、全方位开放、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平台。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为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题词:“发展生医健康技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也发来贺电,并为该所的成立与随后召开的国际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讨会题词:“研发先进技术,促进国民健康。”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一成立,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支持。该所下设的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以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C. 劳特伯教授的名字命名。在研究所成立仪式上,劳特伯的夫人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章赠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业的发展,努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他们意识到,科技不仅要支撑国家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还要与区域的发展需求连接起来,实现国家的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无缝衔接。从去年11月起,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即关注全民低成本健康战略,组织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召开了低成本健康工程战略研讨会,成立了低成本健康集成技术工程中心。他们确定工程中心“通过技术创新、设备研发、优秀人才的有效整合,努力完成低成本体检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合理的成本下有效地为全民提供住院、门诊、社区和医疗保健的一体化服务,节省医疗费用”的宗旨。目前,研究所已推出低成本分布式体检系统和低成本社区医院解决方案。据悉,这两套医院和社区体检设备,仅需20分钟、50元成本即可对人体进行一次常规体检。
为与国际接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多方合作的科技研发与组织管理新模式。通过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双聘教授机制、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开放的国际合作模式,聘请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IEEE《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总编辑张元亭教授担任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长,为研究所选定的学科带头人均为所在领域国际上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梁志培、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杨广中、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潘晓川、美国艾默里大学教授聂书明等。研究所将通过他们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科学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实现医学成像、生物医学传感器、携带式医疗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系统集成。
深圳市政府认为,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的成立将有助于深圳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逐步增强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能力,储备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能力;将增强创新源,完善创新链,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实现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将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在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城市发展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