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qingwuyetian5月23日,我们分享了我从《自驱型成长》赞誉一部分读到的金句,大家还记得那些金句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金句解读。
我分享的金句第一句是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博士的一句话“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今天,我将用到本书前五章有关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来解读。
很多父母可能很强调成功,认为父母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孩子取得成功。现在,我请持这种想法的父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9、 你有没有看到一些小时候听话的优秀的孩子最终毁了前程?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请一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问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请想一想你自己,你现在在过的人生,你现在追求的目标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吗?你在其中感受到热情了吗?你感受到意义和快乐了吗?还是感到压力重重、委屈郁闷?
在你认真思考完以上问题以后,我们再来看看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
1、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
2、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的事情之一,会让人感到极度紧张,因此,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并减少孩子在学业上的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
3、人类的大脑是依据其使用方式得以发展的。能够控制好压力情境的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塑造大脑。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同时,让孩子多多在他们热爱和感兴趣的领域投入激情,坚持努力,会培养出一个富有激情和习惯于努力工作的大脑,塑造一个最终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大脑。这个大脑转而投入孩子认为有意义的其他重要事情当中时,也是强有力的,也能做得很好。
5、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强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6、持续的鞭策恐怕并不能帮孩子发挥潜力。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这会使他们施展浑身解数来摆脱你的控制,而不是做更多有益的事。
了解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打算呢?不妨整理一下,思考育儿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改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在广泛研究支持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自我决定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满足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去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这也就是内在驱动力。
由此,如果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他们的孩子则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
目标内容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最近发展出的子理论。在对基本心理需求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开始关注人类的激情和生活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目标内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内在目标(如合群、亲密关系、个人成长等)与外在目标(如经济上的成功、外表、知名度 /名望等)相比,能够引起个体更多的心理需求满足,更能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爱德华.德西在他的一本著作《内在动机》中对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他说也许很多人认为努力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美貌这些目标,就是一种只要“按正确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是这正是社会在限制我们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在向我们灌输某种价值观和规则,它实际上使人们受到有条件的经济回报和有条件的爱的控制,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心理自主。最终导致很多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人却压力重重,在焦虑、抑郁中挣扎;学习成绩优异的名校学生,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感,在茫然困惑中迷失。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经常提到的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空心病”,也许正是孩子们常年在外部控制的影响下追求外在目标的结果。(内在动机图)
因此,德西认为,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自己的真正选择,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的发起人泰勒.本.沙哈尔在其《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介绍了一个发现内心真正的需要的方法,就是追求最想做的,它使我们感到真实——真正成为我们自传的“作者”。
家长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到支持孩子自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真正选择,也就是孩子认为有意义,并且又能从中感受到快乐的选择,这可以是孩子的兴趣,也可以是孩子的优势,或者是孩子的兴趣和优势共同所在,重要的是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意义。
以上有关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又带给你什么感受和收获,你又有什么打算呢?也请认真整理一下,思考育儿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改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也许正是基于以上的科学成果,赵昱鲲博士说出了那句“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
至此,你理解了赵昱鲲博士那句金句了吗?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那么,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呢?你愿意学习如何支持孩子自主,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逐步发展吗?你愿意慢慢放下各种育儿焦虑,给孩子一个平和的环境吗?你打算怎么做呢?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