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者之血时令节气节日中,比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什么时候吃什么”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传统意义上的粽子、月饼等,一枚枚传统点心开始逐渐出圈,从传统的八件儿到五毒饼、贵妃饼,跨界与故宫合作,或作为地产好礼的重要组成,非遗技艺带来的国潮风暴,其实就是当代人越来越重视文化品位与生活仪式感的体现了。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衍生产品,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国潮代表部分,能让人在把玩、欣赏以及品尝中,咂摸出不一样的滋味——而这就做到了能持久“潮”的一个初衷,所有的文创产品都有属于故宫本身的“文化背书”。
早在数年前,故宫就瞄上了消费者的“味蕾”,开发并推出了故宫食品系列产品。宫廷糕点、海错图饼干、红糖姜茶……从旧档中一点点挖掘宫廷饮食古方,在食材选用、传统配方、做法工艺上的遴选和考究——对于故宫相关工作人员而言,研发已过去数百年的宫廷食品的原貌原味,要尽可能“还原”,又不拘泥于“复原”。
当时,故宫食品中传统御膳糕点类的唯一指定生产商,正是来自天津的糕点生产商祥禾饽饽铺。祥禾饽饽铺的“少掌柜”杨明介绍说,当时,一位专门研究宫廷生活的专家和两名故宫文创工作人员来到天津,在店中品尝了20多种传统点心后,最后确定贵妃饼、枣花酥、一品烧饼、无糖白皮、五仁酥和福字饼这六种传统点心,作为首批故宫御膳糕点系列的产品。
这六种传统点心,每一样都有着契合点。比如,贵妃饼,其历史要追溯到唐朝,最初叫月饼是因形状颜色像月亮的饼,据说,后来因杨贵妃喜欢而改名贵妃饼,饼上的红点来源于唐代宫廷的“梅花妆”;福字饼上的“福”字,就是用的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故宫和传统饮食文化的巨大IP,其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效益已现端倪。同时,加上祥禾饽饽铺相对成熟的网售模式,“津产故宫点心”随着两股销售渠道,立刻大火。紧接着,配合端午节推出的时令御膳糕点五毒饼,距离节日还有一周多的时间,更是销售一空。祥禾饽饽铺的老掌柜杨鸿年的介绍是,“故宫食品御用糕点师,手艺传承自当年提供贡品的百年老字号……”杨明的爷爷在北京学做糕点,父亲杨鸿年曾在天津祥德斋学徒多年,传承的是最正宗的制作技艺。宫廷和民间的契合,一枚枚点心的“来源”,更多了可以津津乐道的性。
如今,祥禾的糕点制作技艺已列入天津市级非遗名录。非遗的核心是文化,正如一位故宫相关工作人员所讲述的,不论是故宫食品还是其他文创产品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要传播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商业化程度越高,文化传播更广,“这些年来故宫文创一直希望将更丰富的故宫文化传递给年青一代。”
毋庸置疑,国潮的主流消费群体是青年一代。而年青一代,也正是国潮的创造主力军。
去年,一枚将醒狮元素融入中式传统油酥点心的醒狮酥惊艳全网,其制作者陈小东并非原创者,却通过自己的技艺和网络传播途径,让岭南非遗的代表之一醒狮文化,都各自赋予了新的表现力。
从开酥到成型需要至少四五个小时,其间有开窝、揉面、开酥、冷藏、切酥、拼酥、包馅、组装、油炸、点睛10个步骤,每一步环环相扣。开酥,最考验作为一个厨师的基本功,细致的拼装更是技术活,这一步骤就需要一到两个小时。
从滚油中出来的醒狮面点,色彩鲜艳,活灵活现、入口酥脆,这是传统烹调中水、面、油的精妙搭配奇迹,也更是陈小东的技艺呈现。相比养在深闺人未识,青年人的目光更加宽广。陈小东将整个醒狮酥的制作过程,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厚积薄发终得一夜爆火,视频点击量达数百万,他也收获了“国潮面点大师”的赞誉。不仅传统狮头制作非遗传承人黎婉珍称赞:“年轻人用狮头形象做的点心证明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还可以迎来人们的热捧。”还受邀在庆祝澳门回归23周年表演上作为新派国潮酥点大师,表演他最拿手的“醒狮酥”制作。在短视频平台,他制作醒狮酥视频的bgm,铿锵的舞狮鼓点中,他说:“华流,才是顶流!”
虽然,至今也有人“可惜”,过于费时费力的制作工序并不能量产,但陈小东也正印证着的初衷,“西式点心制作中,厨师可以花七八个小时雕刻一件巧克力雕塑作品,为什么到了中式点心这里,就只能做成可批量化生产的东西。”中式点心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量产出精美,而纯手工的技艺更是将传统中的精巧和美观发挥到极致——这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独特魅力。
与其说,出圈的是国潮点心,不如诠释为能冠以国潮点心的,是传统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体现,不仅仅是怀旧思潮,更是历经时间长河被认可的实践和精神的载体,是金子,在任何时候都会发光——经得起考验,值得被推崇。
拆解国潮二字,无疑是“国风+潮流”。能代表国潮的国风,不应该只是卖情怀割韭菜,是发掘最有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元素,能与现代潮流审美进行融合,直白地说,就是一种重新梳理和传播。“国潮”消费,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次次的传统文化基因被唤醒后,自我情怀和时尚态度的认可。
此前,有关于国潮品牌年轻消费相关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从2011至2021年十年间,国潮搜索热度增长超5倍,其中90后、00后等年轻人贡献了74%的国潮消费。不仅仅是中华传统糕点,越来越多品类已经从外表包装的国风化,开始注重文化内涵、品牌形象,进而通过文化情感共通来实现促进消费的目的。
国潮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不管是醒狮酥还是故宫点心,聚集的都是色香味意的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享受。其具象的表达,也在当下社会,更加追求极具文化意味和背景的生活仪式感。
节气与节日,一直渗透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能够通过不同的食物,让生活更加有滋味有说头。
比如端午节,传统五毒饼的回归,引领的是对于旧时“避五毒”的习俗:最初的只有妙峰山玫瑰制作的一种馅儿,演变成五种不同的馅儿;天津分为白皮儿式和月饼皮两种;还有南方传来却未流行开的吃“五黄”旧俗;独特的炉粽子、面粽子,都是端午点心的天津代表……这些都完美诠释了“津津乐道”的含义。
对于天津人来说,各种点心不仅满足口腹,更是年节之中馈赠亲朋的标配,大年初二的“姑爷节”,两盒白皮儿点心是上门必备的。亲情蔓延的仪式感,如斯。
当然,中式糕点并不应该一味吃老本,不断升级产品创新和服务,才能屹立潮头不倒,真正留住消费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