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意义的生成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7 15:25:25 | 【字体:小 大】 |
青海白公山大铁管韩震教授所著《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是国内专门探讨历史诠释学的首部专著,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历史诠释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基本内容及其何以可能。
该书的首要问题是阐述历史的诠释性,揭示了诠释之于历史的不可避免,指出历史离不开诠释,诠释是历史的基础。历史诠释学就是发现、理解、阐明和解释历史意义的技术,以便把另一个时空系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转换到我们的世界之中。
该书不是一般地谈论历史对于诠释学的依赖,而是在确认历史的诠释性的同时揭示诠释自身的历史性。在导论中,作者就指出,历史学与诠释学的关系是互动的:在诠释学的视野中,历史总是关于历史的意识,尽管在存在论意义上历史事实永远先于关于历史的意识;在历史学的视野中,诠释学的问题不是脱离具体情景的纯粹知识学问题,而是与具体历史境域相关的意义解释问题。人既是历史性的存在,也是不断通过理解历史而创造意义的存在。
当作者认识到诠释自身的历史性时,事实上是在将历史的意义时空延展为一个无限开放和敞开状态的同时确定了有效的客观性。当作者把历史性与诠释性的关系理解为互动时,历史诠释学超越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悖论,在现代科学的绝对主义和后现代的相对主义之间获得了自己的空间:历史的意义在诠释中生成,有效的历史诠释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作者在“结论”部分所呈现的思想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视野。作者认为,历史的意义天然地要由诠释而来,历史理解可以构造或形成世界图景,历史诠释甚至可以创造历史。然而,诠释也是具有历史性的,任何诠释都是从自己特定的历史情景和视野来说明历史的。这样一来,谁在编纂历史,谁就在创造历史意义,谁就支配着对历史的理解。这就是历史研究中的“帝国主义”问题。目下全球化进程中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图景就是很好的说明。作者认为,这未必就导致了一种悲观的结论,因为通过历史诠释学的原理,我们同样可以把握克服这一问题的途径:承认历史解释的相对性和多元性是建立平等解释权的前提;视野融合是实现尽可能公平、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历史的条件;既然事实证明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的历史视野,为了不断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客观的历史解释,我们必须主动参与历史解释,进入话语竞争的阵地。作者的这种结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研究或哲学沉思的范围,对于今日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具有直接的启示。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