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洲成的qq如今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全家关注的焦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几个人围着孩子转,随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的照顾可以说无所不包、无微不至,于是我们把这类父母就称作“二十四孝父母”。
这家人为什么能吸引我的目光呢?原因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四个人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
到了一个场馆门口,妈妈放下孩子,刚准备让孩子自己走,爷爷马上上前抱起孩子,说爷爷抱,小心我们宝贝摔了。
到了我小动物的地方,孩子刚准备拿食物去喂,妈妈就抢先一步帮孩子把手里的食物喂给了小动物。
结果孩子大哭了起来,说我要自己喂,然后那一家人又围着孩子开始哄起孩子来。
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我儿子小时候,他搭积木总是搭不好,我怕他搭到后面倒塌,就伸手去帮他搭了一块,结果儿子跟我闹,让我赔他积木。还有到了家门口他想用钥匙自己开门,可我嫌弃他动作慢,就帮着打开了。我的帮助孩子不但不领情,还大哭。
起初很不理解孩子这样的奇怪反应,后来看了很多育儿书籍,也学习了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才明白,我们善意的帮助,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尝试、探索的机会。
其实,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 立意识萌芽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自己做事和探索,不喜欢有人帮忙和打扰。
可是在我们大人眼里,认为孩子在做傻事,在做无用功,就总是在孩子做事或者玩时控制不住的去“帮助”孩子。
本来孩子要自己尝试爬楼梯,父母怕孩子摔了,就抱着孩子上去了;本来孩子要自己用勺子吃饭,父母怕孩子把饭菜撒到衣服上弄脏衣服,就喂孩子吃饭;本来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搭建积木,父母觉得孩子尝试了几次都没成功,就帮孩子搭好了......
这些不必要的“帮助”让孩子失去一次次尝试、锻炼的好机会,他们不需要一次成功,他们在不断尝试、探索中,才能认识世界、学会做事,才能体会成功与失败,这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当孩子自己一次次去尝试,然后从失败到成功后,那种成就感和自信心会让孩子快乐,这些过程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价,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去探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似好心关照,事无巨细的去照顾孩子、满足孩子,其实远不如给与孩子探索的自 由,任凭孩子去折腾。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保持探索欲,孩子才会更有创造力。这远比花大价钱送孩子去上早教班、兴趣班好的多。
孩子好动,喜欢通过触摸、看、听等感官和运动来认知外界事物,只要对孩子没有伤害的行为,父母就不用过多干预。
可以提前把家里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像家里的插座、电源也要保护起来,桌子四角包起来,只需要给孩子提供安 全的探索空间即可。
当孩子自己在玩、在探索时,只要孩子没有主动寻求父母帮助,父母就不要干扰孩子,就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玩。
有的父母总是在孩子专注一件事时去干扰孩子,比如,一会给孩子递个水果,一会给孩子擦个手,一会又问孩子饿不饿,这些行为虽是父母的无意行为,但却会破话孩子的专注力。
一个孩子的专注力好坏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学习,专注力好的孩子,在学习上会是潜力股,相反专注力不好的孩子,以后在学习方面会很吃力。
对于正在做事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适度指导和建议,远比直接插手帮助孩子要好得多。
就拿孩子搭积木来说吧,如果妈妈没有直接帮孩子搭,而是给孩子一些建议:“你搭的这个房子是不是应该有个顶?把红色的那块积木换到下面那层好像更稳当。”孩子也许就照妈妈说的做了,愉快的接受了,而不是被气的哇哇大哭。
父母插手,看似帮助了孩子,可是却也打破了孩子的节奏,孩子失去了自己尝试成功的机会。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再爱孩子,也代替不了孩子。父母何不多些耐心,放手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呢?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锻炼和成长呀。
别做“二十四孝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不然只会养出巨婴来。父母要学会比孩子慢半拍,而不是抢在孩子面前。
放开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你只需要站在身后默默的关注就可以,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