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侠十五妻“单镜头”是说这个相机只安装一个镜头,毕竟胶片时代还存在一台机身带两支镜头的“双镜头反光式取景相机”(双反)。
“反光式取景”要求机身里有一个反光板和一个五棱镜。取景时,光线穿过镜头,再通过这两个小镜子的反射到达取景器,摄影者便可以在取景器里看到镜头拍到的景象。如下图所示:
“反光式取景”作为一种纯粹的光学取景方式,即使关了机拔掉电池也能从取景器里看到图像。
值得注意的是,“单反”只要求相机采用单支镜头和反光式取景,对画质性能并没有任何要求,因此严格意义上“单反”并不等同于“专业”。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台单反相机,不能因为它叫单反就相信它一定具备高画质与高性能,一切还要以实际规格参数为准。
不仅如此,单反这套光学取景结构也并不算高端先进。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单反取景结构的量产相机可以追溯到1884年的C.R. Smiths Monocular Duplex,一台大画幅单反。市面上第一台35mm(即现在的全画幅)单反相机则是1936年的Ihagee Kine Exakta。换言之,单反取景结构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了。
常被大家叫做“微单”的这类相机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Mirrorless,字面意思“没有镜子”。全称则是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MILC) ,意思是无反光镜的可换镜头相机。
微单相机内部的确也没有任何镜子,它采用的是电子取景。光线穿过镜头不经任何反射,直接投影在传感器上,摄影者依靠显示屏或电子取景器(本质上也是一块屏幕)来观察画面,大致原理和我们的手机类似。
这时或许你已经发现,尽管“微单”被无数人理解为了“微型单反”,但它其实和单反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更不是单反的一类分支。万万不可将小单反叫作微单。
更奇特的一条冷知识是,“微单”这种叫法是中国大陆地区专供……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微单相机被叫做“无反光镜相机”或“无反相机”。在其他国家,大家用各自的语言称呼微单的时候也基本是在强调“没有反光镜”这一特点,几乎没有提到“微型”或“小型”。换言之,微单不一定是小巧便携的相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微单”既不“微”,也不“单”(不一定小巧,也不是单反)。
之所以会取出“微单”这个奇怪的名字,无非是厂商当年为了开拓市场,蹭一把单反的热度。微单的历史并不长,世界上第一款微单相机(松下G1)在2008年才出现(当时还不叫微单)。那时单反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和家喻户晓的名声,而微单一直难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2010年,“取名鬼才”索尼在中国大陆发布了NEX-5C这款相机,并将其称为“微单”。尽管这个叫法有一定误导性,但它在当时确实提升了微单相机的知名度,激发了大家的购买欲。
虽然“无反”一词更加专业严谨,更能体现这类新型相机的特性,但日常生活中还是“微单”的出现和使用频率更高,而且佳能、索尼、尼康三巨头都已在正式场合和官网将自己的无反相机称为“微单”,所以我们还是跟着主流,继续沿用这个有点奇怪的名字吧~
还有一个关于微单命名的小插曲是,索尼曾想在国内将“微单”注册为自己的独占商标,以致于摄影圈中出现了“只有索尼的无反才能叫微单”的传言。但事实上,索尼并没有在照相机领域成功注册,因此任何品牌都可以正式且合法地用“微单”来称呼自己的相机产品。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CNIPA商标局官网查到,评论区就别抬杠了哦!既然没能成功注册,索尼自然不能在“微单”旁边加上®表示这是自己的注册商标,但心有不甘的它依然坚持在微单旁边加上™标志(TradeMark的缩写,意思是商标,不是注册商标,不具有独家使用权),也因此闹出了一些笑线. 单反与微单有什么区别?
单反是采用光学取景结构的可换镜头相机,机身内部有反光镜和五棱镜;微单则是采用电子取景结构的相机,机身内部既没有反光镜,也没有五棱镜。二者内部结构对比图如下:
由于古老的光学取景结构不支持视频拍摄,所以单反后来也学会了抬起反光板进行电子取景。目前市面上的所有数码单反都同时具备光学取景和电子取景,单反在电子取景时成像原理与取景方式和微单无异。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相机是单反还是微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拧下镜头,看看有没有一面反光镜,只是要注意防灰防尘,另外也不要伸手进去乱摸!
,所以任何不能更换镜头的相机都不是微单或单反,例如徕卡Q系列、理光GR系列、索尼黑卡系列、富士X100系列。
。有反光镜的是单反,没有反光镜的是微单。世界上不存在既是单反又是微单的相机。
,因为“微单”这个命名本身就不太准确。用电子取景的可换镜头相机,再大也是微单。
,因为任何单镜头的反光式取景的可换镜头相机都叫单反,没有对画质和配置做要求。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比较单反和微单。但由于单反和微单型号众多,特点各异,这里只讨论最主流最普遍的情况,可能有些特殊个例无法被包含。
当拍摄者按下快门时,单反和微单的图像传感器将以相同的方式接收光线。因此“微单画质没有单反好”的谣言不攻自破。理论上我们可以完全可以造出两台画质相同的微单和单反,市面上使用同一款传感器的单反和微单的确也有着非常接近的画质和画面效果。
像什么“微单不专业”、“单反更复杂”更是无稽之谈。单反和微单阵营里都有专业和业余的产品,它们也都能被复杂或简单的操作。我们可以比较某两款具体型号之间的差别,但不能这样粗暴地概括一整个大类。另外千万不要觉得微单便宜!微单和单反其实在售价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部分同品牌同水平的微单的确会比单反便宜一些(比如佳能5D4和R,6D2和RP),但还有很多微单型号都价格不菲……
一方面,微单厂商深知耗电是自己的痛点,所以不断在加大电池容量、优化续航。这两年发布的新款微单在续航上都有着明显提升,与单反的差距正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前文也提到,现在市面上的数码单反也都支持“微单式”的电子取景,所以严格意义上,单反只有在光学取景下拍照片才会更省电。在电子取景下,单反不论拍照片还是拍视频都不比微单省电。具体情境如下:
单反的光学取景由于全程是光学的折射反射,所以在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就像是透过玻璃窗看风景,非常自然真实,但不论摄影者如何设置调整色温、感光度、快门速度等参数,光学取景器中的景象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摄影者对拍摄参数不够了解,他只能拍完后回看照片才知道拍摄效果如何,会造成一定的不便。微单的电子取景则是用一块屏幕来展示画面,虽然观看体验肯定不如光学取景一样舒适,但当摄影者调整参数时,他能够实时观察成片效果,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参数对画面的影响。
5. 视频方面:微单更适合第一条已经提到,取景方式不决定画质,所以别指望微单拍出的视频质量要比单反要好。
镜头群是指一台机身所能选择的镜头总和。由于单反发展时间更长,所以毫无疑问
微单方面,由于不同品牌微单的发展时间长短不一,各品牌对微单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它们可选的镜头数量有很大差异。微单镜头群最为完善的是索尼微单的E卡口系统以及松下和奥之心(原奥林巴斯)主导的M43系统,它们的镜头数量分别都有上百支。目前相对寒酸的是佳能全画幅微单的RF卡口和尼康微单的Z卡口,它们的原生卡口镜头数不到50支。(镜头数量统计来自DPReview的数据库,统计日期为2023年1月)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单的镜头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更何况如果实在没有符合需求的镜头可选,微单相机还有利用转接环转接单反镜头这种下策可选。
因为从理论层面看,微单用电子化的方式取代了单反中的一部分机械部件,在技术上无疑是更先进、更具有潜力的。
如果你不相信理论,那么从现实层面看,相机厂商正陆陆续续关闭单反业务——富士最后一次发布单反是2007年(FinePix IS Pro),松下是2008年(L10),奥林巴斯是2010年(E5),索尼也是2010年(A580)。世界上还保留单反业务的公司只剩佳能、尼康、理光三家,其中佳能和尼康的单反业务已几乎“名存实亡”。从2021年到2022年,整整两年只有理光发布了两款宾得单反,单反新品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少。
因此,不论从理论上考量还是从实际数据出发,微单就是相机摄影的未来。不过单反也不至于完全灭绝……毕竟现在还有人玩胶片双反呢~
在文章第一版中我曾说:“因为取景结构对画质和画面效果没有决定性影响,大家不如多关注机型的其他功能性能。选择自己预算内最适合自己的相机才是王道,不必执著于非买微单不可或者非买单反不可。”
这句话放在现在也没有问题,只是随着微单的优秀产品逐渐占领各个价格档位,单反的各个系列陆续停产完结,
对于新手入门的情形,我更推荐将微单作为人生的第一台相机,理由在于其便携性高、取景方式直观、未来升级也会更方便。如果现在坚持购买单反,那过几年换新机时很可能还是不得不回到微单阵营,又得重新适应和学习,感觉是蛮折腾的,最好就不绕路吧~
前文已经说清微单更适合拍摄视频,用单反只会让拍摄者承担不必要的体积和重量。不要觉得相机大一点重一点没关系,因为更大更重的相机还意味着更大更重更贵的配件。当然,微单也不是拍视频的唯一选择。这里提一篇我的文章:
前文已经提到,各家微单的镜头群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数量已经破百,有的只有三十余款。如果你有特殊的镜头需求,题材需要特定的焦距或光圈(一般为体育、生态、星空等专业题材),那最好先查查哪些品牌可以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