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火灾2021年11月,亚洲首间国际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于香港西九文化区正式对公众开放。M+拥有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以及流动影像收藏,分别来自香港、大中华区、亚洲以至世界各地。
M+博物馆的开幕展由六个专题展览组成,分别为:「香港:此地彼方」、「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对象‧空间‧互动」、「个体‧源流‧表现」、「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和「博物馆之梦」。六大展览于博物馆33个展厅及其他展览空间呈献约1,500件馆藏作品。
选择这一系列专题拉开博物馆的序幕,M+自有考量。M+希克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主管皮力博士告诉我们,“由于这六个展览将作为我们的首次欢迎公众的方式,因此,我们希望以一种教学上清晰易懂的呈现组织我们的收藏。于是,我们展示了700多名艺术家和制作人创作的1,500多件作品和物品,这些作品和物品于博物馆而言只是藏品的一小部分,但对公众来说,却是压倒性的。我们选择了最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按时间顺序和主题组织的方式,来构建这一丰富的内容和知识。我们设计并展示了我们的收藏和想法,以激发和好奇香港和大中国独特的视觉文化,以及与全球视觉文化的紧密、交织的关系。”
在此次齐开的六大展览中,「香港:此地彼方」展现的是香港这座城市的演变及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独特视觉文化,把纯粹的艺术、视觉文化、设计、建筑联合在一起展览,这种方式也代表了M+的学术水平和方向;「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按时序回顾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比较偏重于视觉艺术的发展,由希克收藏自身的面貌来确定。这两个展览展示了中华地区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对象‧空间‧互动」按主题与时序探讨了过去70年的国际设计与建筑,以及特们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关联。「个体‧源流‧表现」从亚洲视角探讨了战后国际视觉艺术的叙事。“可以看到,我们基本上采取了按门类分别展示的做法,但同时又在局部把视觉艺术和建筑与设计结合在一起。”皮力解释道。
而「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则由数以十万计泥塑雕像组成的大型装置作品,由享誉国际的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和广东三百多位村民于2003年花五天共同制作,反映中国的辽阔土地和庞大人口。
皮力把「博物馆之梦」比喻为像珠宝盒一般的展览,这是他亲自参与策划的展览。他透露,在本次展览中,参观者将看到马塞尔·杜尚和约翰·凯奇等西方主要人物的历史艺术品,他们永远改变了当代艺术的进程,还将看到大野洋子和白南琼等亚洲先驱的作品,以及来自许多其他国家的作品,包括日本、墨西哥、意大利、葡萄牙、巴基斯坦和黎巴嫩。“带来如此丰富多样的艺术声音,是这个新博物馆的梦想。”
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博物馆,在皮力看来,M+展示了亚洲文化背景下第二十和第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的珍稀收藏,涵盖视觉艺术、设计和建筑的学科,以及来自香港、大中国、亚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形象。“在那里,我们70%到80%的藏品来自亚洲,因此我们完全改变了其他著名博物馆,如MoMA、泰特现代博物馆和蓬皮杜中心的藏品平衡。在这里,我们显然是在整个亚洲锚定整个故事,我敢说,这一努力已经是革命性的。”皮力分享道。
诚然,M+在搜集馆藏的同时,也重视搜罗相关档案藏品,包括艺术家绘画的草图、设计绘图、照片,以及出自世界各地建筑师、艺术家和平面设计师之手的短期印刷品或数码作品。
皮力透露,“M+系列以绘画、雕塑、水墨艺术、装置和数字媒体等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为特色。作为视觉文化广泛概念的一部分,这些作品与建筑图纸和模型、平面设计产品、人造物品、专辑封面、海报、视频游戏以及艺术家的视频和电影等进行对话。”到目前为止,M+档案藏品中有81组可以称为「全宗」的档案。通过各类一手文件,馆藏作品的创作过程得以深入记述。
M+是一个跨学科机构,拥有视觉艺术、设计和建筑以及运动图像等学科支柱,但在皮力看来,这并非是完全革命性的,而是一种实践,是一个遵循并扩展世界领先机构建立的实践过程。他举例道,“例如,成立于1929年的MoMA,最初主要研究绘画和雕塑,但很快就成立了设计和建筑、电影和摄影部门。在很早的时候,MOMA就明白现代艺术应该涵盖所有的媒介和学科。1977年开业的蓬皮杜博物馆从一开始就将设计和建筑纳入了他们的计划,是首批将电影作为其机构核心部分的博物馆之一。这些西方著名机构之所以关注我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将在专业、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与它们保持一致。”
自2012年设计竞赛始,香港M+博物馆经过9年的设计与建造,终于与全球的艺术爱好者们见面。M+是亚洲首座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由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联同TFP Farrells、奥雅纳设计,是全球最大的现当代视觉艺术博物馆之一。
占地65,000平方米的M+博物馆,坐落于香港滨临维多利亚港的西九文化区(WKCD),位于市区与艺术公园的交界。
“20年前,西九文化区的土地还是海港的一部分。”皮力描述说,“土地从海洋中被一段一段开垦出来,天然的港口填满了泥土,这块人造土地正是如今M+博物馆的所在地。”西九文化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基于福斯特及合伙人事务所的设计概念制定发展图则,其愿景是为香港在滨临维多利亚港、占地四十公顷的填海土地上,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带。
在M+的博物馆内,平台的每个空间象限都分配有其特定的功能。“M+的空间范围从传统的白色立方体、可重构空间、放映室和多功能设施,到所谓的‘第三空间’,甚至是‘工业空间’。”皮力分享道。
M+大楼所在地的正下方,是港铁机场快线和东涌线地下铁路隧道,设计师在隧道旁开凿出大型展区“潜空间”。当观众进入地下大堂后,首先会欣赏到台湾知名书法家董阳孜创作的全新委约作品。此时的「潜空间」,则以艺术家陈箴和傅丹的作品亮相。梁慧圭受M+委约创作的新作,展现了以金属铃铛组成的长长链条,高高低低地从天花板悬垂而下。M+幕墙将呈献馆藏的影像作品,以及文森‧布罗凯尔的十集动画作品《博物馆是怎样建成的》。
“这项工程曾是建造规划中的一个‘障碍’,但是打通了隧道后,为艺术和设计、装置和表演创造了一个壮观的空间。这个极具潜力的‘发现空间’,既对艺术家和策展人充满了挑战,又能结合L形黑匣子、可重构工作室,直接通往装卸码头以及大部分存储区,创造出一个下沉式的特殊展览地形。”皮力回忆道。而今,可容纳不同类型、不断更替的装置作品的“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博物馆与这片填海土地连接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坐落于维多利亚港海滨气势磅礴的建筑物,其南面外墙更设有多用途LED显示系统,LED 照明系统集成到面向海港的立面的遮阳水平百叶窗中,将建筑物激活为粗粒度的超大显示屏。同时,它还用于展示M+藏品、特别委约创作的作品,以及与博物馆相关的内容。如此绚丽的建筑外观设计让这座博物馆成为香港城市面貌中别树一帜的风景,构成维多利亚港天际线的一部分,也为香港璀璨的夜景增添了活力。
在建造之初,M+被定位为“世界上最大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种反映我们独特时间和地点的新型博物馆,一个建立在香港本地和当地历史平衡基础上的博物馆,可以为亚洲二十一世纪定义独特而创新的声音。”皮力对M+的未来充满信心。
面对着这样一个有着大量珍贵中国当代艺术馆藏的,立足香港的世界级博物馆,当我们谈起“M+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时,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希克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主管皮力表示,“目前看来,M+最完整、客观地保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这是其它机构所不具备的。这些艺术作品的信息是对公众开放的,任何观众都可以去M+的网站获取到5000多件藏品的信息、图像和学术阐释。M+ 在建立如此雄心勃勃的大型基础设施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努力,将有利于亚洲博物馆的发展。我相信,M+将有助于从亚洲的角度讲故事,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世界分享。”
纵观全球,人们经常把纽约的现代美术馆、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或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作为博物馆整个行业的榜样。皮力深信,在国际上,M+终将会成为人们渴望它成为的样子,“无论是规模和身份,还是抱负和文化意义,M+都与国际几大美术馆有一定的可比性。M+将建立一套无法被复制的命题,它将被亚洲其他城市的美术馆视为新的挑战。”
展望M+的未来发展,皮力认为,M+的出现会在整个全球艺术界产生一种“扔进池塘的石头”的蝴蝶效应。“M+拥有非常完备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可以让全球的参观者全面了解东方当代艺术的兴起与转型,而这些正是西方现有的任何一个博物馆所缺乏的,它们无法全面反映出亚洲当代艺术的故事。因此,我深信,我们将看到M+的文化影响和力量波及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