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妮“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作为过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除,以艾草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求辟邪驱毒,健身防病。
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中医经典科)主任、主任中医师陆为民表示,端午节后天气进入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加之潮湿中夹带着暑热,湿毒之气易困遏人体阳气,人在这个季节容易出现疲倦、乏力及一些胃肠道问题,此时正是用艾草养生的大好时机。
艾是菊科植物,全草均可入药,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五月艾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除蚊蝇、虫蚁。
临床所用的艾叶,为艾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晒干。其味辛、苦,性温,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少腹冷痛、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皮肤瘙痒等多种疾病。
新鲜艾叶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艾叶、醋艾叶、艾叶炭等中药材。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散寒止痛宜生用。艾叶内服一般多入汤剂煎服,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但须在专业中医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正确使用。
常用配伍有:艾叶配阿胶,艾叶善散寒暖宫、温经止血,并能调经安胎,阿胶能养血止血,两药相配,既养血止血,又散寒暖宫调经,治崩漏下血属血虚有寒之证;艾叶配香附,香附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两药相配,既疏肝理气,又散寒暖宫、调经止痛,治肝郁气滞、宫寒痛经。
艾灸是以艾绒制成灸材为治疗工具,然后通过点燃后热量来接触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其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以及温灸器灸等四种类型,适用于受寒、虚脱等人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艾灸能祛湿寒,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群使用,局部皮肤存在皮损者禁用,以免导致皮损症状加重不利于愈合。此外,艾灸结束后需多喝水,补充水分。
用艾叶煮水泡脚,中医认为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循环、调整脏腑的功能,具体作用如下:
1、艾叶性温,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祛寒止痛,改善下肢和足部的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
2、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常常有鼻流清涕、全身酸痛等不适,这时候如果在内服祛风散寒、解表药物基础上再配合艾叶泡脚,能促进祛风散寒、解表,加快感冒愈合;
3、艾叶泡脚可以治疗皮肤问题,比如湿疹引起的渗出、皮肤瘙痒等有很好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艾叶泡脚需遵医嘱进行,其泡脚次数不能过于频繁,每次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头晕等不适反应。
艾叶除了能配合其它中药口服、外用泡脚、灸之外,在食疗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艾叶的常用药膳有:
1、艾叶饼:将新鲜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有很浓的艾叶香,吃后齿颊留香。有美容养颜的功能,是妇女坐月子的理想点心,并对感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艾味糯米红枣粥:艾叶10g,糯米150g,红枣4颗,红糖适量煮粥。具有温中、益气、安胎的作用,适合于痛经、崩漏、腹中冷痛等症。对痛经者,可于月经过后3天开始服至下次月经来前3天,每日2次,早、晚温热食用。
3、艾叶老母鸡:艾叶9g,老母鸡1只,米酒60mL,葱白2段,食盐适量。将鸡肉放砂锅内,加入艾叶、米酒和适量清水,煮沸。加食盐、葱白,用小火煨至熟烂,然后拣去艾叶和葱白即成。食肉喝汤,佐餐食用,连用5~7天。适用于女子体虚不能摄血而致月经过多、心悸、失眠多梦、少腹冷痛等。
4、艾叶煮鸡蛋:艾叶9g,生姜25g,鸡蛋2个,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去壳,再加入原汤中煨煮片刻,饮汤食蛋,每日2次。适用于崩漏、胎动不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