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君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作为第14军40师118团的连长张又侠,奉命从云南赶赴前线。作战中,他胆大心细,不但敢啃硬骨头,而且锦囊妙计也多。
在进攻越军的一个阵地时,上级下达了死命令:限期拿下阵地,为后续部队打通道路。不过,越军的阵地驻扎在山上,易守难攻,我军进攻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又侠向团长提了一个建议:绕到越军阵地背后,发动突袭。
“我曾听跟我父亲说过‘有山就有梁’。只要有梁,就能过。只要给我一个营,我就能突袭敌阵!”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张又侠的父亲张宗逊。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张宗逊与爱人杜芳相伴一生,不离不弃,婚后他们孕育了二子一女。张又侠是老二。张又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很深,对军队感到向往。1968年,18岁的张又侠参军,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经过10年时间,他成长为了一名连长。
话说,上级答应了张又侠的请求,给他拨了4个连的兵力,最终,1个连的兵力顺利穿过了密林,在越军阵地上发起了猛攻。越军做梦都想不到我军竟然绕到了背后,一时间就被打蒙圈了。与此同时,团里的其他兵力也从正面发动进攻,一举拿下了阵地。
1984年,中越边境烽烟再起,张又侠以第14军40师119团团长的身份,率部开赴前线,投入老山战役……
越军占据我松毛岭已有5年之久,这是老山一线的军事要地。有多重要呢?进,可以再掠取我们麻栗坡一带腹地;退,可以守护他们河江等地。基于此,越军颇费了一番心血和人力、财力来“经营”:
比如,山上修筑了密密麻麻地地堡交通壕;内外几层设有铁丝网和地雷;纵深配备大口径炮和坦克群……
对于这种工事坚固、火力密集的山头,不要说打上去,就是平日里空手爬上去也很费劲儿。不得不说,地势极其险峻。
战前,负责松毛岭的攻守指战员,张又侠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在别人眼里,张又侠“该顶的他敢顶,该批评的他敢批评。”他曾直言不讳地公开表示:“战争不容许任何虚假的东西,溜须拍马吃不开。”
“我打算在这里创造八十年代的上甘岭奇迹,拿下山头后,还要打掉敌人十次,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反扑!”
作为一名团指挥员有如此胆识,特别是部队在和平环境中又度过了好多年,他不畏战,敢打敢拼,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好事啊!而在一些因循守旧的人眼里,他们觉得张又侠是狂妄自大。甚至有人冷笑:“年纪轻轻的,经历过几次战争?竟能这样夸海口?”
也有人说张又侠想当“巴顿将军”,故给他送了一个别称“有争议的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是一部好莱坞经典巨片,八十年代曾在内地轰动一时,影片以传记的形式描绘了将军巴顿的经历。
当年,33岁的张又侠正值风华正茂,说话时流露出来的自信、铿锵语调,确实有点儿电影里巴顿将军的架势。难能可贵的是,张又侠对这个‘别称’一点儿不排斥,因为他本身就喜欢巴顿,他欣赏巴顿能打胜仗!有位老首长曾评价他:“谁给他当政治搭档,都得成为摆设。”也正因这种极为自信的性格,使得张又侠在战场上如虎添翼。
那么,张又侠是否真的“夸下海口”?其实不然。战前,他对松毛岭进行过细致入微地分析。
越军之所以要占我松毛岭,是因为这个是对他们有利的“北陡南缓”地形。若守住,可以居高临下迎击我军部队;若失守,可以把这包袱丢给我们,利用南坡平缓的地势,大量使用步兵和机械化部队向无险可守的我方阵地进攻。
张又侠正是了解了这一地形的利弊,才说出了准备打掉敌人千百次反扑的一番话。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见解,才能在敌军一次次地进攻中,将其一次次地打退。
1984年4月29日。这天,对于张又侠和他的团队而言,是个严峻的日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几个月的战前训练、一夜的急行军,能不能拿下松毛岭,就看今天了!
当前的情势是:松毛岭四周大小12个山头高低起伏,稀疏的树木,红色的土壤,这一切均被厚重的迷雾所笼罩着。侦查员不断地在电话里叫苦:“团长,能见度太低,视线受阻。”
天时、地利都给部队进攻带来了困扰,不少人都在为这事发愁。而张又侠想的是:“我们看不清敌人阵地,敌人不是同样看不清我们的进攻吗?既然不得不打‘三岔口’式夜战,那就看谁的本领高了。”
张又侠即刻组织部队备战前进。战士们早就苦练过夜战,正好趁黑摸上去,打敌一个措手不及。
若是大炮能把敌人的工事轰垮,扫平地雷和铁丝网,那么步兵的伤亡就会小一些。但是,张又侠想的是,若敌人的工事不能完全被摧毁,等炮火停歇,我们步兵再爬上去,敌人从容迎击,到那时岂不是伤亡更重?
于是,张又侠果断下命令:不等大炮攻击,步兵就先行行动,摸近敌人前沿潜伏,等炮火一停,立马冲锋!
这可是个冒险的行动!敌我之间距离只不过几十公尺,炮弹稍有偏差,就会炸到自己人。一颗152榴弹重约75公斤,爆炸面积可达几百平方米。若是伤到自己人,该如何是好?
于是,张又侠赶紧去请教炮兵团长。炮兵周团长在听了他的想法后,含蓄地表示:尽力注意!
“尽力注意”,这可是一句不保险的话。张又侠想了想,干脆让周团长把他的炮兵指挥所搬到他的步兵指挥所来,步炮联合办公。
就这样,两位团长共用一张,说打就打,说停就停。这样就不会像有的战斗那样,步炮不协调,这边叫停,那边还在猛烈进攻。
因这一决策,张又侠率部只用了九分钟就拿下了A高地。紧接着,他带领战友们又攻下了B高地……
几个小时后,上级指挥机关打来电话,问张又侠:“还能不能再往A高地推进?”
九分钟拿下高地:高射机枪直瞄标尺只能定二千公尺,战士们却用它把四千公尺处的敌人汽车打得稀巴烂;无后座力炮自瞄只有六百米,炮手们却把一千六百米外的敌方坦克、装甲车打成一堆废铁。
用张又侠的话:这次战斗,九个步兵连、几个炮兵连、高机连,没有个丢脸的。这也印证了那句话:有胆的团长,自然有胆大的战士!
二营营长戴钱鑫,在部队出发前,他的妻子从上海赶来与他团聚。之后却因患病,卧床不起。
戴钱鑫一边要忙着部队的事,一边要服侍妻子,还要照顾小孩。可以说是忙得焦头烂额。偏在这个时候,上级下了命令:来队探亲的家属限期离开。
戴钱鑫白天在营里做干部的工作,劝他们把家属送走。晚上回家,他看到生病沉吟的妻子,心里火急火燎的难受。若不把妻子送走,怎么向营里同志交代?送走吧,妻子病情一定会加重,回乡的路途近万里,汽车、火车的颠簸,再加上小孩需要照顾,一个患病的女人怎么受得了。
就这样,戴钱鑫病倒了!同志们都了解他的困难,帮其向团里反映了一下。张又侠知晓后,立刻与团党委商量,最终商议结果是,让戴钱鑫留守后方服侍病妻。张又侠认真说道:“我命令你留下来!”
虽说有团长的命令,有同志们的理解,但军人的责任感让他不能这样做。没多久,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委婉地告诉了妻子。妻子表示理解,她答应回上海去。
就这样,一张担架把戴钱鑫的妻子送上了救护车。抬担架的年轻士兵劝道:“教导员,算了吧,把大嫂留下吧。”
当时,张又侠在开会,散会后才知道了这事。他焦急地命令戴钱鑫:“走,跟我去把人追回来!”
张又侠终于在昆明火车站拦下了戴钱鑫的妻子,他亲自向军区总医院联系,让她住进了医院。
张又侠在团里的威望很高,很多干部战士们都深受他的影响。最令人钦佩的是,排长秦国富始终把战友们放在第一位。
在攻打松毛岭时,二连三排长秦国富身先士卒攻下了C高地,并亲手击毙6名敌人,而他的左小腿却不幸被打伤了。战斗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了。当时,伤员不少,担架却已有一副。作为一排之长,同志们想把他第一个送下山。但他却一把推开,说道:“干部只能身先士卒,哪能先下撤?抬别人去!”
就这样,秦富国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上担架,直到把其他伤员抬完了,他才下了山。医院的大夫责备他不该这样延误,以致影响了伤腿的治疗。他却只是微微一笑。
在病床上,秦国富谈起了张又侠团长在训练中批评他的事,他没有一丝不悦,反而很高兴地说:“我们团长,真没得说,他了解我。”
团长了解战士,战士以团长为榜样,兵书曰:“上下同欲者胜”。拥有这样的部队,怎能不取得胜利呢?
越军本以为老山周围地势陡峭,工事坚固,就是用重兵来攻,他们也可固守三个月。没曾想,战斗一打响,大小十几个山头的守军不到一天,全被歼灭。
这样一来,越军第二军区司令武立中将坐不住了。这位曾称雄西贡战役的将军扬言:不拿回老山,我这司令不当了。
接下来,他把五个师的兵力调到老山的正面。“王牌”313师更是鼓噪着,要雪上一次败北的奇耻大辱。
6月12日,越军一个团的兵力趁着地形熟悉,半夜三点钟偷摸上来了。可当他们一接近阵地,张又侠的部队立马发起猛攻,激战一天后,越军败了回去。
7月12日,越军又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在夜色雨雾中再扑上山。刚从医院匆匆回到部队的张又侠,马上指挥部队应战,没让越军占去半寸土地……
7月12日,在越军发动夺回老山的战斗中,张又侠团长率团坚守松毛岭。当时,敌我双方的兵力是7比1。越军计划是主力潜伏松毛岭前,进行突袭。战前,张团长根据所获得的情报,命令炮兵对越军埋伏地域进行地毯式炮击,越军一线指挥官几乎全部被打死。但越军受到炮击后,一声不出,导致张团长以为越军并未伏击在那里。结果,午夜时分,越军发动突袭,张团长虽有些措手不及,但仍率团坚守,并巧妙利用步炮联合作战,保住了阵地。
到1984年8月初为止,越军在松毛岭伤亡一千九百八十一人!被打得狼狈不堪的313师,“王牌”锐气也消失了。越军当时曾在这里耀武扬威,如今一再败北,面对山头只能望而生畏。据说,越军还给松毛岭起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是充满了痛苦回忆的别称——伤心岭!
战后的一个傍晚,张又侠团长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记者问:“拿下A高地,费了多长时间?”
实际上,战后的张又侠觉得还没过足瘾,他无不遗憾道:“他们怎么不敢再来了?我的预备队还没用上呢?”
近三个月的松毛岭攻守战,使张又侠和他的团名震战区。年轻团长张又侠也终于从一个“有争议的巴顿”,摇身一变成了闻名全国的人物。当他作为老山、者阴山英模报告团的首席代表,到昆明、北京时,报刊上对他的评语是:“多谋善断!”
张又侠出任团长一职还不到一年,但这次松毛岭之战,使他的军事天才初露头角。此后,张又侠升任40师副师长、师长。
松毛岭攻守战虽然战功显赫,但对年轻的张又侠来说,他真正的军事生涯才刚刚开始。在一次评功会上,他真挚地告诫部下:“不要争功诿过。我们不能着眼于这一仗,要珍视用鲜血换来的东西。我们的部队还要前进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