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传奇。这些所谓的“名医”、“专家”或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健康隐患,借机推销保健品或医疗器械。
王晓红(化名)的母亲,在一家药店买了制氧机、保健床、保健项链等。她说,销售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商家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讲座,聘请所谓的“名医”和“专家”给老人“洗脑”。
所谓“名医”穿着白大褂,有些“专家甚至留着白胡子,头衔一大串,为人确实“十分和善”,“平易近人”,向老人讲述各种养生知识,让老人免费体验各种保健品和保健器材。
投其所好,极尽所能地拉近与老人的情感距离,主动上门陪老人拉家常、做家务,甚至赠送小礼品,通过亲情牌打动老年人买保健品。
在XX县居住的郑红发现,近期母亲又背着她买了一抽屉保健品。说起那些推销老年人保健品的商家,她恨得牙痒痒。“几乎天天打电话,嘴巴甜得很,父母很快就掏钱买了一大堆东西!”她说。
郑红说,有时候,他们还上门送温暖,一进门就挽着老人的胳膊嘘寒问暖,比亲生儿女都孝顺。
免费听课、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参观、免费旅游……一些兜售保健品的商家往往会先提供“免费”服务,然后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
网友“高跟控女纸”说,这种不良商家一步一步地让老人上当,刚开始免费给老人试用品,然后给老人点儿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最后进行忽悠。最后一次,他们对老人说:“你先给钱,下次来了把钱退给你。”结果,他们收到钱后就跑了……
记者了解到,免费牌是商家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行骗伎俩。为了放长线钓大鱼,有的商家可以让老人免费体验半年甚至一年。
不良商家往往大肆宣传保健品的疗效,模糊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让老年人误以为自己买的是药品。有些保健品甚至被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老人对健康都十分渴望。不良商家抓住老人追求健康的心理,连哄带骗,将老人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
经过多方联系,找到曾经销售老年人保健品的王东(化名)。他干这行两三年后,转行做其他生意。回忆以前的日子,他说:“以前整天都在忽悠人,心理压力很大。现在转行了,压力小多了,感觉可得劲。”
他告诉记者,从事老年人保健品销售关键要会哄,哄得老人乖乖地掏钱买保健品。“将保健品的某一种功效无限放大,吹得天花乱坠,让老人相信它不仅有保健作用,而且能治病,很神奇。吃了它,其他药都不需要再吃。”
王东还说,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械针对的多为亚健康人群和患慢性病人群。这些疾病,即使是正规的药品,也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别说保健食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保健品骗局再怎么改头换面、更新换代,总是逃不了紧扣老年人渴求健康的迫切心理,伺机高价抛售无效甚至反效产品。我们建议老年朋友可以多渠道了解学习健康知识,避免因医学知识不足而受骗上当;如果患有疾病,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店购买药品;年轻人要重视中老年人身体保健的心理需求,多关怀陪伴,引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市民朋友可以多关注新闻媒体曝光的诈骗手法,遇到骗局及时报警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