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神签许愿站相传东汉末年,有一日,华佗正在河边采药,忽见一只水獭正大口吃一条肥美的大鱼,吃得肚子圆鼓鼓的。食后不久,水獭时而钻入水中,时而在岸上走动,坐立难安。
后发现水獭食用一种紫色叶子的植物后平静了下来。于是华佗想,鱼类在水中,属凉,此紫色草叶当属温,故而能解鱼蟹毒。从此,他便牢牢记住了这种草药的功效。
这年适逢九月初九重阳节,华佗带弟子在酒楼饮酒,见一群富家子弟正比赛吃螃蟹,吃空的蟹壳已推成一座小塔。华佗见状,上前好言相劝:“螃蟹性寒,不可多食,多食易损伤脾胃。”
一壮汉听后不耐烦地说:“我们花自己的钱,与你何干?”于是继续大吃大喝。酒店老板觉得华佗搅了自己的生意,便把他赶到一旁。
半夜,壮汉们都出现了剧烈的腹痛,无法入睡,遂求助于华佗。华佗便速派弟子前去河边采取那些紫色植物的茎叶,煎汤,果不其然,壮汉们服后腹痛大减。
因此植物叶片为紫色,服用后让人舒服,故华佗称之为“紫舒”。后来人们取谐音,就把这种能解鱼蟹毒的草药称为“紫苏”。
紫苏在中国使用历史悠久,是极佳的药食两用之品。宋代的江城子词“吟配十年灯火梦,新米粥,紫苏汤”,说明古人早以紫苏入食。
紫苏,《尔雅》称“苏”,又名桂荏、赤苏、红苏、红紫苏、皱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以叶片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中国药典》记载: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症。
在中药里,紫苏是有名的发散风寒药,常用于治疗风寒,如风寒犯肺证表现为发冷发热,怕风,鼻塞流清涕,咳嗽气喘,痰稀清白,兼见头身痛楚,舌苔薄白而津润,中医又称此证为风寒表证,即风寒感冒。治宜疏风宣肺,散寒邪,可用生姜、葱白、紫苏叶、香菜等配餐。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方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组成,水煎服。功能轻宣凉燥,化痰止咳,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紫苏叶在日本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用它作蔬菜或入茶,因为紫苏含有挥发性的紫苏醛等芳香物质,有去腥、增鲜、提味的作用。
另外,紫苏叶还可以做成香包泡澡,缓解蚊虫叮咬的红肿,或者做成香囊发散湿气。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本草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本草崇原》:紫苏气味辛温,臭香色紫。其叶昼挺暮垂,禀太阳天日晦明之气。天气下降,故主下气。下气则能杀谷,杀谷则能除饮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则能去邪毒。去邪毒,则能辟恶气。
《本草分经》:辛温而香。入气分,兼入血分。利肺下气,发表祛风,宽中利肠,散寒和血。
紫苏种内差异很大,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下种植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状,虽然形态有差异,但都是同一种植物,均可入药。
一般意义上的紫苏整个叶片都是紫色的,纯紫的紫苏味道浓郁,适合做香料。而叶片全绿的紫苏称为“白苏”,白苏的芳香味较轻,适合作为配菜直接夹烤肉吃。
而广东最常见的是叶面绿色、叶底紫色的紫苏,味道适中,烹饪时作为配菜最适合,也是一般饮片最常见的品种。
紫苏还下属四个亚种,最常见的是回回苏,其叶缘有较深的齿,用途和普通紫苏没有区别。
②温病及气弱者忌服。《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③紫苏叶一般是晒干后直接入药,存放过久挥发油成分会进一步丢失,因此干品使用期限一般一年为宜。
紫苏一个物种产出了三个药,叶子是紫苏叶,茎是紫苏梗,成熟种子是紫苏子,均可入药,所谓“一物有三用焉”。紫苏梗以理气宽中见长,而紫苏子功擅化痰平喘。
紫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紫苏梗气微香,味淡,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临床常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同样不宜久煎。
紫苏梗辛甘,能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经蜜炙后行气消滞而不伤正,体虚者用之,功效尤著。诸般气疾可用苏叶、苏梗与黄芪、当归药等配伍,理肺补气,止嗽定喘。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胀痛,胸膈痞闷等症,常与陈皮、沉香等药配伍。
苏梗有调节胃肠的功效,对较轻的胃肠道炎症,见胃不舒、恶心,较轻的腹痛、腹泻(尤其是因夏天多食生冷食品引起的类型),在二陈汤中加苏梗、生姜,可获效。在使用苦寒或甘寒中药致胃不舒时,可加入紫苏或苏梗,既和胃又增效。
紫苏梗能行气,气机通畅则胎气得利,可用治胎动不安,腹胀肚痛,心烦气闷,呕逆,常配伍陈皮、茯苓、白术等同用。因虚所致冲任不固,胎失所系,怀妊二月,脉微滑者,用制苏叶、苏梗与当归、阿胶等配伍,培养血气以养胎气、荣经脉,固冲任、补阴益血。怀妊四月,脉滑疾者,用苏叶、苏梗与菊花、白芍等药配伍,疏血气以通血脉,疏热补虚以养胎息,扶元气以长胎元。
紫苏梗与紫苏叶功效相似,但紫苏梗偏于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其行气作用略缓,故体虚者多用,妊娠呕吐属于气滞者用之适宜。而紫苏叶偏于发表散寒,多用于风寒表证。
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紫苏子压碎有香气,以粒饱满、色灰棕、油性足者为佳。
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经,能够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临床常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需要注意的是,紫苏子耗气滑肠,因此孕妇不宜食用。
紫苏子可单用,也常搭配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等药材,可增强治疗咳喘痰多等证的效果。
紫苏子为“三子养亲汤”中的其中一“子”,方中白芥子味辛、性温,入肺、胃经,可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入肺、脾、胃经,可降气化痰、消食除胀。三药配伍,使全方具有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之功效。
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三药来源为同一种植物,但因药用部位不同,所以功用有所区别。此外,紫苏能食用,能药用,也能观赏,由于其适应性强,在家就能种植。
新鲜的紫苏叶可以冲泡作茶饮预防感冒、缓解胸腹胀满;还可以煮紫苏姜茶散寒。烹饪田螺、鱼虾蟹时,放几片紫苏叶,既能提升食物风味,又能解鱼蟹寒凉之性;煮粥出锅前加入紫苏叶稍煮,可以健胃解暑;还有凉拌紫苏鲜叶等都是不错的食用方法。
做法:将干苏叶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或将鲜苏叶洗净,切细,待粥熟时调入粥中,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每日1~2次,连续2~3天。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
做法:先将红枣放在清水里洗净,然后去掉枣核,再把姜切成片,将鲜紫苏叶切成丝,然后放入盛有温水的锅里,接着把姜片和红枣也放入锅里用大火煮,等到锅开以后,再改用文火炖30分钟;再将紫苏叶、红枣和姜片都捞出来,然后把枣单独挑出来再放回锅里,继续用文火煮15分钟即可。
功效:疏风散寒,和中解表。对于初期风寒感冒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咳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功效。
做法:田螺在清水中放养1-2天左右吐尽腹中淤泥后去尾备用,紫苏叶洗净后烧锅下油,用香葱、蒜、姜起锅后放入田螺同炒约20分钟,期间下盐及下少许料酒,勾芡上碟。
功效:化湿解毒。田螺肉咸寒,具有清肝热、利尿消肿的功效,和紫苏叶搭配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寒腥性得制,具有解酒毒、消痔疮的功效,是下酒的伴侣,但注意不宜多食,否则很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
做法:将紫苏子和杏仁分别捣成细末;橘皮切碎,一起放入茶包中。将茶包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后即可饮用。饮用前调入蜂蜜。每日1剂,代茶频饮。
功效: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此茶有润肺止咳、化痰下气的功效,尤其对痰多咳嗽及气喘者更为有效。
适合人群:适合慢性咳嗽、痰多黏稠、咳吐不利、胸闷气喘者饮用。冬、春季饮用尤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