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颜小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这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人顺应四季养生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则可能患病。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对人体加以调摄,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
今天的科普内容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首席科普官、中医科主治医师颜琼枝给我们讲解夏季养生预防疾病的问题。
按照传统节气规律,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夏季里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的特点是炎热,养生要旨在一“清”字。根据五行学说,夏属火,通于心,夏季心火易旺,暑热易扰心,所以夏季养生以养心为重。此外,随着气温的升高,湿度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芒种之后的黄梅时期,所以夏季除了防暑,更莫忘防湿。
夏季天气炎热,在饮食上宜清淡,最好是适量吃爽口苦味的食品和新鲜蔬果,尽量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能量食品和辛辣上火的食物。
对于体虚需要进补的人群,夏令进补时也要注意宜清补,不宜滋补,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生津作用的补品,比如西洋参、太子参、枸杞子、北沙参、枫斗等,而不适宜用那些较为滋腻温热的补益药物,如阿胶、鹿茸、红参等。
夏季本就容易食欲不佳,应尽量避免选择膏滋药的形式,可以选择汤剂、代茶饮或食养的方式进行调补。一般适于在夏季食用的调养食品有米仁、绿豆、赤豆、鸭子、木耳、百合、莲子等,这些夏令食品都是对健康有益的。
夏季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短一些,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午间当有小憩,有利于缓解疲劳。居室宜通风凉爽,但不能过于贪凉,睡眠时不可直对风扇,空调房内温度宜在26°C~28°C,过凉反而招病。夏季健身要预防中暑,需选择凉爽通风的林荫道、树林、凉亭和体育馆等场所,尽量避免在炎热的中午进行。可以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散步、慢跑、游泳、做操、跳舞或打拳等方式,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补充水分,避免进食过多冷饮。
酷暑逼人,容易出汗过多,汗为心之液,所以中医也有“暑必伤心”的说法。心火偏旺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情况。心火上炎,则易出现口腔溃疡、舌尖碎痛、口鼻干燥等症状;心火下移,则易出现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情况。
酷热的天气容易使人烦躁不安,所谓“心静自然凉”,首先我们要做到控制自己的心神,平静的心理、冷静的态度均有利于人的身心调养。心静能使人的神经功能保持正常,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和工作效率倍增。也可通过看书、绘画、听音乐、下棋、垂钓、歌唱等手段来转移宣泄不良的情绪,使心情恢复平静、愉悦。一些营养丰富的瓜果蔬菜如番茄、黄瓜、莴苣、扁豆、芹菜等,具有清热祛暑、酸甘化阴的功效,也能达到良润养心的目的。在日常养生保健中,还可按摩内关、劳宫、后溪等穴位,均具有养心、护心的作用。
夏季酷暑当空,湿气上蒸。由于气温交叉变化,天晴时暴热,下雨时阴凉,因此有“长夏多湿”的说法,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气温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暑热越重,空气越潮湿,水分就更不易蒸发,这就是常说的“暑必夹湿”。
夏季暑湿当令,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可导致脾胃运化受制,表现为精神萎软、食欲减少、头重如裹、汗腺关闭发不出汗和低热缠绵等。此时当进食具有利湿功能的食物,如苡仁、冬瓜、白扁豆等,可以起到祛湿健脾的作用。如已出现暑湿症状,可适当选用祛湿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散。在中药治疗方面,海派中医颜氏内科首推苍术。脾虚则湿盛,化湿当先健脾,苍术有燥湿健脾的功效,主治湿困脾胃所致的乏力倦怠,腹胀食欲不振等症。气虚明显可配伍黄芪补气,阴虚内热者可配伍石斛、麦冬养阴生津,兼有痰者可配伍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湿热并重可与黄柏并用。用苍术、藿香、佩兰、白芷等芳香化浊的中药研末放入袋中,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或悬挂于居室,也能达到化湿的目的。
此外,夏天汗衣勤换洗,不要贪睡在潮湿之地,淋雨后必须用热水冲澡,节制进食生冷瓜果,不要长期在空调房间生活等,都是能预防湿邪袭人的有效措施。
原标题:《【医聊科普】握紧清补、养心、防湿“三件宝”夏季养生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