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春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医疗医保医药协同联动不紧、医疗卫生人才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4月26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加强卫生基层基础建设。全国政协以“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为主题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对于进一步推动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台盟中央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综合运用现场调研、视频调研、书面调研、专家研讨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有没有”问题已得到解决,正在向着“好不好”转型提升。但同时,从全国范围看,乡村医疗卫生发展还不均衡。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健全政策体系,夯实乡村医疗卫生发展基础。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群众医疗需求变化等新情况,进一步健全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强基提质的政策举措。特别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偏远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乡村医疗卫生工作薄弱区域,加强政策倾斜,分类指导落实。在保障常规医疗服务基础上,引导和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加快慢性病、康复治疗、儿科等“一老一小”适宜服务建设。借鉴县级医院发展有益经验,解决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难、运营难、发展难问题。
二是深化资源整合,补齐乡村医疗卫生发展短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人才、技术、资金等一揽子支持体系,引导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向基层整合。一方面,立足县域整体,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从统一使用管理为重,向统一使用培养为重转变,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人才梯队建设。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普遍关心的编制、职称、薪资、待遇等,持续深化乡村卫生人才制度综合改革,破解职业“天花板”过低、从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借鉴各地乡土人才认定工作、“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等有益经验,加快培育更加稳定的村医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以城市带农村,以县带乡、村的方式,加强技术培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设备”更会“用设备”,“能诊疗”更加“善诊疗”,以更高质量的服务落实分级诊疗要求。同时,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支持,压实地方政府责任,探索建立农村常见病互助资金。
三是利用信息赋能,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升级。天津“云检查”、浙江“未来乡村卫生室”应用场景、云南“智慧村医”等各地“互联网+诊疗”模式,在弥补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结合《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进一步总结有益经验,对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任务较重的中西部地区加强指导。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提高管好、用好“信息网”能力,推进乡村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有序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新方式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迭代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副会长李国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做好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举措。调研组召开了情况介绍座谈会,通过线上视频和书面委托等形式调研了山西、山东两省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总体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但工作中还面临:卫生财政投入用于基层比例偏低、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仍需持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水平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还有差距等问题。为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对乡村卫生健康工作的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在硬件投入方面,保障县域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备设施更新需要;在人才投入方面,设立农村卫生专业人员培养和培训专项资金;在待遇方面,提高乡村医生薪酬、养老等保障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和大病救助水平,防止因病返贫。
二是以加强县医院建设为核心,以县医院为龙头、县乡一体化为目标,持续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县医院提标扩能工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和落实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长效机制;针对性加强县域全科、老年医学、妇产科、儿科和急救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因地制宜推广三明经验,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三是健全完善脱贫地区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和控制长效机制,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支持脱贫地区开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改善行动,推进重大慢性病早筛早诊早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会主委刘朝霞:优化资源 兜底强基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形成了覆盖全面的服务网络。但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农村“三变”给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带来了新问题。
一是人口结构之变,凸显资源供给不优。乡村人口总量趋减、“一老一小”比重增加。在交通便捷、人口流动活跃地区,一般性医疗服务资源闲置而“一老一小”适宜服务能力较弱。二是疾病谱之变,凸显资源匹配不足。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设备配置、专科技术、医养结合等水平有待加强。三是机构发展之变,凸显资源分布不均。县域内县医院诊疗量持续增加,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普遍不饱和。
一、围绕乡村人口结构新变化,加强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布局。建议进一步优化乡村医疗资源配置,在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区域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根据“一老一小”需求开展村卫生室提质升级,充分发挥资源效用,方便群众就医。
二、围绕乡村医疗需求多元化,推动适宜医疗服务资源整合下沉。加强以城带乡,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辐射疏解,同时发挥县级医院向上承接资源、向下传导资源作用,畅通医疗资源向乡村输送通道。坚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重点在乡镇卫生院开展急需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三、围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化,促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协同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联动发展政策体系,压实地方建设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补助,推动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加快“基层数字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促进医疗机构资源共享,解决病患转诊、重复检查治疗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原所长池慧: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2003年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等制度。随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和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当前各层次保障制度定位需要更精准。大病保险聚焦重大疾病不够,医疗救助覆盖人群不足,城乡居民医保门诊保障水平较低。二是多层次医疗保障结构仍不均衡。当前各层次医保制度仍以目录内费用为重点,现有保障体系对门诊和基层保障不足。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用不足。互联网医疗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项目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不足以调动基层开展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为此,建议:
一、优化制度衔接水平,实现精准保障。改革大病保险低水平广覆盖的“普惠式”做法,提高对必要支出的高额医疗费用段的补偿水平,发挥“补充式”作用。扩展医疗救助制度“分类化”保障,根据农民收入水平和负担能力,对低保人群、边缘人群和因病返贫高风险人群实行差异化救助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医保门诊保障待遇。
二、多维发力提升保障水平。重点提升各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和优化。同时引导社会慈善机构、商业医疗保险等力量聚焦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新需求,加强目录外费用保障力度,进一步降低医疗负担。
三、实现医疗、医保协同发展,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医保基金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金等经费整合使用。转变乡村医疗服务激励机制,探索按人头、按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实现乡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与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双提升。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治病救人,还在分级诊疗“上转下接”,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研发现,目前乡镇卫生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发展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地区与城镇郊县医生收入差距大,导致偏远地区卫生院人员流失严重、医疗服务能力弱化。二是基本药品制度限制乡镇卫生院医疗能力发挥。乡镇卫生院“有医生无药品、有病床没病人”,病人涌入大医院。三是存在“公卫忙、医疗弱”情况。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投入逐年增加,乡镇卫生院承担越来越多的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防疫检测等任务,但叠加县级医院“虹吸”,取消药品加成后补偿不到位等因素,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动力不足。为此,建议:
一、落实各方责任,加大各类政策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加大财政对乡村基本建设投资和运行保障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中,加大对地方政府发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考核力度。提升医保乡镇卫生院首诊报销比例,推动医保资金“向下流动”。探索乡镇卫生院岗位资质考核改革,采取职业评价和执业年限两线考核,达到一定服务年限经过业务考核后即可晋升。对边远、贫困地区医生在职称和薪资上给予政策倾斜。
二、明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规划好县域医疗服务布局,引导乡镇卫生院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尽快出台乡镇卫生院行为标准和管理体系。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均衡发展。
三、增加乡镇卫生院药物目录品种。县域医共体内各级机构用药目录保持一致,由作为龙头的县医院把好医保限用药品在基层的使用关。在基本药品目录基础上,放宽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慢性病和常见病用药范围,满足基层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主委李青山:加快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山西省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纳入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健康扶贫、基层医改和能力提升。3月底,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和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与山西五级卫生健康工作者视频座谈交流。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中也发现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有短板和弱项。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空编严重。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能力薄弱。三是岗位吸引力不强,待遇偏低。为此,建议:
一、推进薪酬改革。将“两个允许”政策列入国务院大督查内容,推进政策落实。允许基层将医疗服务收入一定比例用于医疗卫生人员绩效奖励,推行“托低不限高”绩效工资政策。大力提高绩效工资总量,确保基层卫生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工资水平是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的1.5倍左右,引导高素质人才向基层流动。允许保留合规津补贴,如基层医务人员节假日出诊、夜间出诊、急救出诊等劳务补助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列入开支项目。
二、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基层医学人才“本土化”培养,是破解基层人才“下不去”难题的有效途径。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责任,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既利用好既有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机制,也要结合实际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三年制专科紧缺专业人才,学习期间免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为基层量身定制培养既懂预防又懂临床的基层医生。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学习期间保证基本工资待遇和适当生活补贴。
三、落实人员编制。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编制标准和区域内编制动态管理与招聘指导意见,明确在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政策时,对基层卫生机构编制人员区别对待,确保人员编制到位率达80%以上。
今年初,“善医行”村医培养帮扶公益项目收到河南省一位乡村医生寄来的一封信,反映的问题让我们深思:
工作环境堪忧,待遇保障薄弱。乡村医生既要负责卫生防疫、村民急救,又要开展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然而村医待遇保障普遍薄弱,没有基本工资、没有养老保险或仅按最低标准参保,单靠公卫补助、基药补助和一般诊疗费不足以维持生计。
公卫服务补助资金发放不透明。随着服务人口减少,村医收入下降。根据现行政策,政府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划转给乡镇卫生院,卫生院负责考核并按比例下拨给村医。发多发少的权限在卫生院。因为监管不到位,村医拿到的实际收入不够。
身份定位不清。村医是农村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人甚至是责任人,干了“公家”的活,却不是“公家”的人。地方上也经常模糊村医到底是集体性质还是个体经营,摊派罚款时有发生。
解决好村医的基本待遇、工作环境和养老保障是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
一是解决呼吁多年的村医收入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明确建立定期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本药物补助和一般诊疗费标准,并确保足额及时到位。建立财政负担的养老保障机制,支持村医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稳定队伍。
二是强化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保障村级补助经费足额到位。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对乡村两级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三是提升村医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全国统一的村医管理办法,明确乡村医生执业要求、身份认定和对其绩效考核的监督管理细则。鼓励乡村医生考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健全村医定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免费进修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会主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碧影:持续提升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截至2020年底,我国98%的乡镇卫生院、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离农村百姓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医保支持力度不够、基层药房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群众信赖欢迎的基层中医人才少等。为更好满足乡村群众的中医药就医需求,必须综合施策,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乡村中医药医保支持政策。充分梳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疾病种类,将中医疗效确切的乡村群众易发病种,在国家发布的中医优势病种中予以明确,并纳入医保定额结算范围。加大对有特色优势的中医药诊疗门类支持力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使更多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逐步打造符合乡村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模式。
二是进一步完善乡村中药饮片供给服务。通过构建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立辐射县、乡、村三级的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和共享药房,利用信息化技术,实行统一的采购、审方、加工、配送,实现中药材可追溯、有监管,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使乡村群众享受安全、有效、便利、优惠的中医药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乡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高度重视适合农村基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乡村中医人才培训体系,设置符合农村医疗卫生特点的中医课程,出台支持乡村名中医带徒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的医师到乡村执业服务和带徒,通过采取“集中上课学理论,分散跟师学经验”的形式提升乡村中医的学术和实操水平,推进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三步走实现农村消化道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全覆盖
因病致贫返贫是巩固拓展健康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拦路虎”之一。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造成农村百姓健康危害与负担的主要疾病,做好这些疾病防治工作,无论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以消化道癌为例,我国是消化道癌高发国家,90%以上首诊病人是中晚期,防控形势严峻,这些情况在农村更为严重。我国从2005年起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形式,在基层农村开展消化道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项目开展较早的县区,发病率和病死率已呈现双下降的可喜趋势。但目前此项工作主要依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覆盖面窄,尚没有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为此,建议:
一是扩大县域覆盖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以机会性筛查方式,分三步实现农村消化道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全覆盖。第一步是“十四五”期间覆盖全国300个消化道癌高发区;第二步是到2027年覆盖全国2000个县级医院;第三步是到2030年全国2860个县域医疗机构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实现全覆盖。如能顺利实施,预计到“十五五”末,早诊率可整体提高到50%,将彻底改变我国农村地区消化道癌以中晚期肿瘤为主的现状。
二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分工协作、上下联动、保障有力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长效机制。在现有医保和公共卫生经费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互补衔接和费用分担机制,形成保障合力。把消化道癌早诊率及检出率等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引导并约束其积极开展筛查早诊等医防融合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卫生院副院长资艳萍: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要“接地气”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党中央关怀帮助下,基诺山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看病只靠一个听诊器和一个压舌板,到现在配备心电监测、B超、全自动生化仪、数字X光机等,乡镇卫生院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做到全覆盖。乡亲们“头疼脑热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基本得到实现。
基诺卫生院有业务用房2幢,开设病床50张。全院现有80多人,核定编制数23名,聘用人员61人,服务46个村寨共15006名村民。目前卫生院公共卫生团队12人,其中11人是护师及护士,且以初级职称为多,缺乏中坚骨干。卫生院医疗团队情况也基本如此。
基诺山村寨分散。从年头到年尾,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起早贪黑、走村串户,为村民提供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心电、B超检查以及诊后随访、健康指导等。虽然工作辛苦,但能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国家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村民们都说我们是最接地气的队伍。
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仅靠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由于公共卫生团队中没有临床医生,在下乡为老年人体检时,只能由护士完成所有检查、问诊,导致体检报告质量不高、指导性不强。二是受编制所限,卫生院因业务需要只能外聘人员,聘用人员工资和“五险一金”占据全院业务收入的绝大部分。因此,卫生院陷入“编制不足只能外聘人员业务收入用于外聘人员工资业务发展和能力提升受限医院整体实力弱、人员待遇低引人留人难”的怪圈中。
希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出台更多好政策,科学核增基层卫生院人员编制,引导鼓励上级专业公卫医师下沉基层,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促进医防融合,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切实做好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
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应坚持以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满足县域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对口帮扶方式,着力完善帮扶长效机制。
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组团式援藏就是一个成功经验:“菜单式”援藏,缺什么,帮什么,按需精准帮扶。“造血式”援藏,以培养留得住、靠得上的当地医疗卫生人员为目标。通过7年对口帮扶,实现了大病不出藏的总目标,填补了当地多项医疗空白,带动西藏整体医疗水平提高。过去7年,我6次进藏参加其中,体会最深的是,医疗对口帮扶重在明确目标、潜心“造血”。
一是紧扣当地医疗服务需求,科学明确“精准帮扶”职责。各级卫健委应将帮扶工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纳入医护人员晋升考核,加强过程监管,做到“项目有时限、任务有要求”。对口帮扶要契合当地实际需求,帮助县医院拓展业务范围,填补技术空白,弥补临床短板,培养业务骨干。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远程门诊会诊、病理及医学影像诊断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助力分级诊疗。
二是在技术帮扶同时,主动介绍医院管理经验。帮助县医院提升科学规范和精细化医院管理水平,在优化管理架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绩效评价与薪酬分配体系方面给予及时有力帮助指导。更好发挥县医院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带动县乡村三级医疗联动。
给国家卫健委提一个建议:为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2010年国家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能否对这些年的工作和毕业生流向做一个系统梳理,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力求实效,真正为农村基层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乡村卫生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