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演员表冬日寒潮袭来,宅家的日子多了起来,朋友们囤够食物了吗?我们打包了10部国产美食系列纪录片作为精神补给,边刷剧边下饭,积蓄能量迎接终会到来的春天。
作为国内美食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也是出道即巅峰的典范,《舌尖上的中国》从播出到现在已经历十个年头,让许多人足不出户便已饱览中华上下千年、广博多样的饮食文化。
即便第三季因为更换导演、跑题等原因遭遇了口碑下滑,也并不妨碍我们对舌尖系列和它所介绍的那些美食的喜爱。第一季通过“自然的馈赠”、“转化的灵感”、“五味的调和”等七个章节叙述,到第二季则更加侧重于人物背后的故事。
“舌尖”跨越草原盆地、山林湖泊等各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记录着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取材方式,以及各富特色的烹饪手法。
无论是从古沿袭而来的腌渍、腌泡、油浸、风干,还是现代人在厨艺之路上都必然要学到的“蒸、煮、炒、焖、炖”,都烘托出食物令人垂涎的风味,激动着满满的食欲。
总导演陈晓卿曾说舌尖系列的主题是“透过美食看社会”。在日益陷入网格化、同温层交流的现代生活中,或许食物可以带领我们冲破交流的界限,分享、感受彼此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风味原产地》是陈晓卿继“舌尖系列”和“风味人间”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将视线转向了“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地域美食,专注展现食材和其烹饪的技巧。
首播第一季定在广东潮汕,从分集内容就看得人直流口水:牛肉丸、鱼丸、鱼饭、腐乳饼、腌蟹、粿条、生蚝、牛肉火锅……而在云南、甘肃、贵阳也是如此,用一道道实打实的硬核食物勾起味蕾的体验,不仅让人马上想吃,更想亲自运用这些食材做出成品,好好犒赏许久未曾亲近的家乡胃。
同时也引我们游历打卡了一众旅游胜地,如潮汕的揭阳、普宁,甘肃的河西走廊、丹霞地貌等。
据说《潮汕》《云南》不仅获得了国内观众的喜爱,上线网飞后更让不少外国观众大为惊喜,纷纷表示要点一份中餐外卖平复被食欲撩拨的心情。
自播出伊始,《人生一串》就凭借“接地气”、“烟火气”的拍摄风格,从一波“舌尖系”后兴起的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许多人认为其拍摄的各地烧烤店,才是真正的中国“深夜食堂”。
每集30分钟的时长差不多正好是一顿饭所需的时间,不多讲情怀或是背后的故事,烤串始终占据在镜头的前列,让人干饭时更有动力,或是提醒你干脆点上几串下酒,一起享受现时难得的轻松快意。
剧组拍摄第一季时吃遍27座省市的500多家烧烤,只选路边摊和老店,最后敲定30家进行拍摄。
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装修简陋的店铺,热火朝天的烤炉烤架,上班族和邻里街坊围桌而坐,卸去了忙过一天的疲惫,油滋滋、火辣辣的烤串就着爽冽的啤酒和欢谈的笑声,生活再苦再累,似乎也在大把撸串的快乐中恢复了继续承受的底气。
说起大家最想吃的美食排行,火锅必然上榜,并且名列前茅。火锅不仅是中华美食的独创发明,也是家家户户冬日里的饕餮之宴。
《沸腾吧火锅》的出现无疑正中广大火锅爱好者下怀,就算不拍成纪录片,光是看人吃火锅也特别促食下饭。
《沸腾吧火锅》由《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的制作团队承接拍摄,陈晓卿为节目总监制,该片也因此延续了以往“舌尖系”的风格优点,食物在镜头下显得唯美精致,像在看广告大片。
第一季节目组造访了潮汕、重庆、北京、云南、海南等八个省市地区,收录了十款代表当地风土文化的火锅名片,既有已经火遍全国的麻辣火锅、牛肉火锅、涮羊肉,也有偏安一隅的东北酸菜白肉锅、海南糟粕锅和贵州酸汤鱼锅等。
到第二季则进一步挖掘出更富乡土特色的冷门火锅品种,有些或许连当地人都没有机会尝过,如北京卤煮火锅、漳州大肠咸菜锅等,这些火锅已不在于激发食欲,而是对我们的认知和想象发起了挑战。
《向着宵夜的方向》是《早餐中国》的姊妹篇,这两部纪录片一早一晚承包着每个人一天的轮回。
“忙了一天,吃点吧”是这部纪录片的slogan,和烧烤的情感诉求一样,宵夜承载着一座城市与人的B面,街边的宵夜摊就像一个个深情的友伴,坚持迎接着晚归的脚步和日出第一道阳光。
节目第一季将镜头对准每一间店铺和食客们的神情风貌,诸如深夜的华强北、吉林延边和历劫不断的武汉,省略了旁白解说,具象勾勒出30座城市、30个美食故事。第二季则解锁更多数量,进阶到35座城市、35道美食,不断扩宽中国城市宵夜的版图。
《向着宵夜的方向》也特别强调美食的方向感,不吝公布每家门店的名称和地址,方便观众前去打卡,感受月亮底下的新鲜事。
继陈晓卿执导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获得空前成功后,许多美食节目纷纷插上了陈晓卿或“舌尖”的名号,但只有《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才是真正的原班人马上阵,陈晓卿分别担任了“人间”的总导演和“原产地”的编剧一职。
和近几年推出的各档美食纪录片相比,《风味人间》涉足范围更广,布局更大,寻味中国之余,还将味觉的触角延展到了世界版图,例如第一季讲述火腿一集,摄制组便前往西班牙哈武戈进行拍摄,以及第二季关于尼泊尔的野生蜂蜜等。
《风味人间》也延续了“小人物+故事”的呈现方式,用食物传递情感是此类节目颠扑不破的诉求宗旨。在今年11月24日播出的最新一季中,节目又将视眼调转到主食、谷物身上,前往欧洲、南美、北美、西亚等地,带领观众继续探寻食材与人类的起源与共生。
时下打工人喜欢呼朋唤友一起干饭,却也经常忘记好好吃一顿早餐,早餐似乎渐渐成了一日三餐里最易被忽略和奢侈的一项,或许《早餐中国》可以将这样的困恼一扫而尽。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顿丰富多样的早餐可以迅速消除前夜食物消化殆尽后的饥饿感,恢复精神力气,让我们以充沛饱满的面貌开启一天的生活,点燃生活的热情,这种愿望也促使了《早餐中国》的诞生。
《早餐中国》播出后被一些网友称作“无摆拍”、“无名菜”、“无环境”的三无节目,其实这正好契合了大家在外吃早餐的真实气氛,每集五到七分钟的“短平快”风格完全聚焦于食物,方便观众随时打开,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款。
所谓食在广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粤菜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有极重的份量,据称世界各地的华侨族群中,籍贯广东的便有六成,因此“老广的味道”也成为最熟悉的中国味之一。
《老广的味道》今年已经进入了第七季,成为国内最长寿的系列美食纪录片之一,依然坚持走精品路线,无论是第一季的“鲜、偏、时、精、造”五个维度讲述的美味故事,还是第二季通过“一心、两仪、三餐、四季、五味、六合、七绝”七个章节揭开的美食奥义,都体现出制作团队的敬意和用心。
作为国内改革开放最早也最具包容力的地区,广东吸收了大量外来人口,也因此流入了各地不同的饮食风味,像是湘菜、川菜这些在传统眼光里和老广们口味相克的菜系早已遍地开花,令人思索在食物发展创新的同时,如何做到不忘根本,也许《老广的味道》会带来一点启发的火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了美食排队已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引得旁人跟风好奇,《排队小吃》也是顺应这股潮流的“跟风之作”,号称全网首档竖屏美食纪录片,每集时长三分钟左右。
节目一季只聚焦于一个城市,一集推荐一个单品,以小视角切入观看,将食物作为一种探索当地文化的视角,把“小吃”、“排队”和一个城市生活文化的习惯结合起来。
第一季以十三朝古都洛阳为据点,选取了锅贴、酸牛肉、肉合、浆面条、驴肉汤等15种当地特色小吃。第二季则来到新疆和田市,以烤包子开篇,将手抓饭、卤鸡、烤馕、米肠子等30种美味通通收录。或许《排队小吃》想要表达的无非就是:照着我们排,就对了!
“江湖菜馆”是食客们赋予大排档、苍蝇馆乃至各色小摊小店的一种美称,这些餐馆的菜品丰富,而且价格实惠,烹饪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为食客们带来出其不意的惊喜。
《江湖菜馆》所要呈现的也是如此。这些菜馆大多深藏在街头巷尾、犄角旮旯,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会吃的食客总能在深夜的角落里挖掘出这些来自江湖的宝藏,成为许多人的私藏美食胜地。
节目也将视眼对准了菜馆里那些掌柜的、掌勺的,有的外号“水风井F4姐妹花”,有的戏称“八一桥顶级rapper”,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依靠自己的手艺和对生活的一腔热情,做出每一道菜品,展现每一张笑脸,道出每一声谢谢,从此味与胃、心与心便有了情意的联结,在来来往往的烟火气中升腾与流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