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txt新浪昨天(10月1日),我们给大家推荐了央视联动多家媒体推出的国庆特别节目——《江河奔腾看中国》,昨天播的长江篇,今天播了黄河篇,不少家长在看了前两集以后,整体都还是给出了好评——
但是也有家长表示,低龄段的孩子看起来还是有些吸收困难。比如,季风气候、生态修复、经济转型……这些“大”词儿,大人都未必能说得太清楚,何况小朋友们呢。
所以,这就是我们此前提醒的,最好是父母陪着看,一来也是亲子时光,二来可以随时把节目里的内容翻译成童言童语。
不过,就在昨天,我们又发现了另一档电视节目——真的不是我们爱看电视,而是我们在寻找国庆期间适合带孩子看的节目,毕竟,这个国庆还是有很多人都选择了宅。
其次,可能会有家长说,咋个天天推荐电视节目,就不能推荐一点别的吗?我们肯定不是鼓励大家天天在家看电视,遇到一个难得的七天小长假,我们肯定还是希望大家能带孩子多走走、多运动,比如,我们的另一个官方公号“成都儿童团”(微信直接搜索“成都儿童团”即可),也在给大家推荐出门的一些玩法。
所以,我们只是推荐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内容,出不出去在于你,是否要给孩子看电视,也是取决于你。
说回正题,今天我们看完后觉得还不错的,是一档美食节目,来自央视科教频道,名字叫《金秋好风味》,讲地理,讲民俗,讲美食,讲文化,画面简洁,解说通俗,对低龄孩子就没啥门槛。
人类对美味的追求,《人类简史》里说,从几十万年前的智人时期就开始了。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掌握对火的使用,也没有充足的食物稳定供应,能够为人类提供进食支撑的,就是各类熟透了的水果。
这也被认为是人类为何对美食主要是甜食天生就喜欢的原因,因为已经刻在DNA里了。
所以,从实际观看感受来说,美食节目真的是老少皆宜,不会存在看不懂的问题。
桑叶还能做菜?为什么南方多米粉北方多面食?为什么内蒙的牛羊肉普遍更上乘?西南三省的人们为啥爱吃麻辣?
是常识,也是文化,更是生活的智慧。能够把简简单单的吃变出八大菜系、吃出满汉全席,也只有中国人了。
而且,最绝妙的是,几乎每一道美食,背后总有一段故事或者民俗。比如,风干牛肉是成吉思汗的远征军粮,因为方便保存和携带;比如,东北腌白菜是跟东北冬天极寒有关;四川人嗜麻辣,跟天气寒湿有关。
一桌两椅,三餐四季,碗碟之中有乾坤,不但涵盖了节气变化、天地万物,还蕴含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理。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制片人的朱乐贤所说,美食纪录片不只是培养“吃货”,其最终的落脚点是透过美食来看人、看社会、看人间。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孩子们还能不能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还有深刻感悟呢。
不懂得珍惜食物,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这些食材的来龙去脉。就像有孩子认为大米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这可是成都家长真实遇到过的。
《金秋好风味》这个节目里的很多美食,都去追溯了食材的来源。比如讲到内蒙的烤牛羊肉时,特别讲到了牛饲料——紫花苜蓿的种植和收获以及加工等;讲到吃蚕蛹时,又回顾了蚕的养殖等过程,不但看到了一粥一饭的不易,也从蚕丝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一丝一缕同样应该倍加珍惜。
当然,如果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孩子对某道美食感了兴趣,父母买上食材,一家人来个美食复刻,是不是也顺便带领孩子来了一次劳动教育呢?
前面说了,《金秋好风味》这档节目是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出品是央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
关于这个中心,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但是说到他们做过的节目,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探索·发现》《地理·中国》《极地跨越》、4K科学纪录片《你好,火星!》等,这些节目的合作方,都是中国社科院、国家航天局等等,内容还是非常有保障。
《金秋好风味》总共分为10集,播出时间是从2022年9月30日持续到10月9日,每一集节目中会记录从食材到佳肴的制作全过程,没啥生涩的内容,小孩都能看得懂。
目前节目已经播出了内蒙古赤峰篇、陕西安康篇,后续还将继续推出贵州丹寨篇、广东陆丰篇、江西穗安篇、福建诏安篇等8个篇章,地域基本上会覆盖到大半个中国。
除了值得推荐的节目,明天我们也准备给大家推荐电影,你有啥想了解的,也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