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的故事《好吃的非遗》传播秘诀:起承转合短、叙事节奏快,唤起真挚情感、传递温暖故事。
《好吃的非遗》是一档由抖音和广东卫视联合创作的非遗美食类纪实节目,以天津、广州两座城市的烟火气息为温暖底色,十二时辰为时间线,展现非遗美食的传承发扬。演员张新成、抖音达人周小闹组成“饭搭子”组合,与非遗传承人共话非遗美食的前世今生,探寻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截至10月18日,主话题#好吃的非遗#在抖音等平台上的播放量达2.4亿。本期“论道短视频”栏目邀请《好吃的非遗》节目总导演萧寒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
Q1:为何选择天津、广州作为节目的主要拍摄地?节目在立意和设计上有何想法?
萧寒:从地理位置考虑,制作团队希望选择一南一北两座城市作为拍摄地。广州的美食十分丰富,粤菜是中国的著名菜系之一,天津则是一个被忽视的宝藏城市,节奏慢、非常松弛,没有忙碌感和紧迫感,天津人口音也特别有意思,正好契合节目的调性。
在节目设计方面,制作团队希望通过非遗美食这一载体探寻中国人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方式。节目的标语是“古早的味道,动人的故事”,美食不仅可以疗愈人的胃,也可以疗愈人的心。
食物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比如,妈妈做的饭菜、小时候经常去吃的那家店,等等,都是特别棒的意象。制作团队在选择时,并不在意它是国家级的非遗还是省级、区级的非遗,而要求其背后一定要有动人的故事,希望呈现手艺人最本色、最鲜活的样子。节目拍摄了12道美食、聚焦了12组人物,有夫妻、朋友、师徒等各种各样的关系,都力求呈现出中国人生活中烟火气、人情味的一面。他们都是普通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待生活的方式,比如做烧饼的大哥心心念念想要学舞龙,做烧猪的大哥想要学舞麒麟。希望这些故事能给人治愈感,特别是给当下的年轻人带来一些感悟。
我一直非常关注手艺人这个群体,比如之前拍摄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有《100年很长》《奇妙之城》等,都聚焦手艺人的工作和生活。手艺人管他们学的活计叫“烂棉袄”,看似破旧,但当你冷的时候它能够提供温暖。这既体现了手艺人谦虚的态度,又体现了他们对自己这份手艺的敬重。大部分手艺人是非常辛苦的,比如做烧饼,凌晨三点就要开始干活,长年累月劳作,做烧饼的大哥说他都不忍心让孩子接班,但这份对手艺的敬重却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能够带给人勇气和力量,就是节目想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内核。希望节目能够带给观众温暖和爱,带给大家面对困难、面对问题的勇气。
Q2:与以往的美食类纪录片有所不同,节目通过“微纪录片”的体裁进行呈现,片长控制在20-25分钟之内,选择这种形式背后有何考量?是否考虑到了短视频平台用户的观看习惯?
萧寒:这是一个尝试,现在观看短视频的人越来越多,受众越来越习惯接收短平快的信息。因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是节目的主要播出平台,制作团队希望节目的节奏和篇幅能够更加符合现在短视频平台用户的观看习惯,让受众浏览时不觉得疲惫,更容易接受,也希望靠有意思的内容抓住受众的眼球,培养他们的耐心,节目还在寻找一个平衡。从前期调研到拍摄再到后期剪辑,节目的创作流程依然遵循原来长篇幅纪录片的创作逻辑,只是在内容、素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制作团队会力求更精准一些,效率更高一点。
Q3:如何兼顾大屏观众和小屏受众?针对不同平台和受众,怎样调整节目的内容与形式?
邱陆:其实在了解了短视频平台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以及平台算法逻辑推荐机制后就会发现,大屏、小屏的整体创作逻辑是差不多的,只是小屏内容比起大屏内容,起承转合更短,节奏更快、更紧凑。
比起追求内容或形式的“网感”,《好吃的非遗》更关注叙事节奏,所以会针对不同的平台调性调整节奏。具有新鲜感、能引起受众兴趣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是能引发人们共情,唤起内心真挚情感的故事,这就是节目的内核。美食和人文纪录片要想让人觉得有趣,一定要具备新鲜感。所以,制作团队在人物等内容的选择上另辟蹊径,保证其在某种程度上比正常生活更加“独特”。团队在人物选择、故事选择、美食选择等方面做了许多调研。创作过程中,没有改变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只是不断调整作品的呈现形式,在当下受众的观看习惯、年轻人的审美方向和自我表达之间做好平衡,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萧寒:《好吃的非遗》是一次新的尝试,从平台反馈和观众反馈来看,都是比较成功的。大家觉得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美食节目,观众在认识了一些好吃的非遗美食的同时,又了解了很多的感人故事。制作团队将继续探索,接下来会进行第二季节目的创作,一方面制作团队会进行更深度的调研,另一方面也希望观众能够给予更多反馈,比如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这样“好吃的非遗”,只要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都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推荐给节目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