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捣蛋中文字幕两千多年后,中国也有个大历史学家说过类似的话,不过他更狠一点,他认为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不能算是中国人。这个大历史学家就是钱穆。
这话出自钱穆的《国史大纲》,这是一部中国通史。这部通史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豆瓣上,评价都颇高,豆瓣得分是神级的9.3分。
据说钱穆生前表示这书必须繁体、竖排。这书的语言在当代人读起来,可能有点怪怪的,是浅近的文言文。
光是这几点,这部通史就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挡在了外面,以至于让大家做不成中国人,还有永远当孩子的可能。
其他的如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以及《剑桥中国史》系列等,这些书要么篇幅过长,要么没写完,要么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读起来有点不合现代人的口味。
更重要的是,当代的历史研究日新月异,现在还没有一部通史能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涵盖进去。另外,只是读书的话,我们无法了解历史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又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现在,我们用一年半的时间请到了16位顶尖的历史学家,让他们共同讲一堂中国通史。
这16位历史学家里,既有87岁的朱永嘉先生,也有正当学术壮年的北大历史系系主任张帆先生,更有在考古一线工作三十余年的许宏研究员(许宏是2018年第10期《十三邀》的嘉宾)……他们无不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一线科研院所。
许宏是这堂《中国通史大师课》的第一位开讲人,而这堂课就从他的考古现场讲起。
他现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最拿手的绝活就是“辨土认土”,常年跟土打交道,队里的人编顺口溜调侃他: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原来是文物调查勘探的。
之所以让一个考古学家讲第一课,是因为他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以及对“中国”这个概念的界定,提出了中国发端于何时、最早的中国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
你可能觉得这不是问题,或者想:难道中国不就在中国这里吗,还能在哪里?但在严肃的历史学家眼里,这是重大得不得了的问题。
在二里头十余年,许宏陆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
在跟着许宏探索完最早的中国后,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国忠教授会带领我们进入夏商周。他现在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研究2388片战国竹简,这些竹简被认为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这2388片竹简上,刘国忠教授看到的很多历史事件,有些也许连司马迁也未必了解。
“这些竹简中蕴含的内容,丰富得超乎想象,甚至连竹简上的书法都堪称赏心悦目。”对于刘国忠来说,工作就是一种享受。
想来,在我们小时候学到元朝统治者将中国人分成“四等人”这段历史时,都会气愤莫名,因为当时的社会地位是:蒙古人是一等人,接下来是色目人、汉人、南人。
张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他回忆有一年金庸来北大访问,知道他是研究元朝历史的,就问了他一个这方面的问题:元朝的“四等人制”是哪一年颁布的?
“它并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明文规定,因此不存在何时颁布的问题。”张帆教授如此回答金庸。
根据张帆教授研究,“四等人”的说法并不准确,用“等”来表述,会让人联想到印度种姓制度那样严格的等级,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更愿意用“四圈人”来描述当时的情况。
在课程中讲授宋史的邓小南教授,也在北大历史系任教,她曾在专著《祖宗之法》中对大家所熟悉的“杯酒释兵权”等典故进行了细腻、严谨的考证,对后面所涉及的兵制改革进行了探讨,而不仅仅是沉溺于充满戏剧性、画面性的故事之上。
胡阿祥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是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著作等身,位列16位老师之中。
2015年《琅琊榜》热播,他花了整整8天时间,在网络上看了54集,仅用三周写出了一本《胡阿祥解说琅琊榜》,厚积薄发地将多年来的研究和见解融入到了热点之中,他享受这种与大众“交流”的快感。
同胡阿祥一样,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子今也曾是《芈月传》的顾问,他希望年轻一代的历史学者,能够参与到历史的普及中来。
总之,在这堂课中,这16位顶级的历史学者,既有着深厚的学养,又有着向大众普及的热情,他们口中的历史,比小说好看得多。
在这里,他们不仅仅讲述历史史实,他们更在意启迪听众对历史的思考,进而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
一站汇集当前中国史学界学术泰斗,一课收录北京、清华、人大、复旦等中国顶尖学府的前沿课程。
他们,深耕细作,著作等身;他们,师承名门,桃李天下。他们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和探索者。
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可以思考当下,可以探索未来。但是,真假难辨的历史知识,未经淬炼的史学见解。让知识贬值,让智慧掺假。
16位中国史学界的权威学者,首次集结开讲,从上古到民国,以严谨的方法重新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
每位学者只讲自己专攻的领域,运用前沿一手材料科学论证,拒绝玩弄概念,拒绝篡改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