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书推荐英语普及背后,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巨大文化输出,以及从而带来的超额经济红利。“与国际接轨”,更像是门前立起的那块牌坊,或者,温柔点的说法是遮羞布。
强国拥有对弱国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的全方位掌控权,这是历史一遍遍告诉我们的真理。唯一的不同,是强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权力。是野蛮人一样的横冲直撞还是春风化雨般的润物无声。
百年屈辱史,我们丢掉了很多糟粕,但也险些被抽断了脊梁——从孔夫子被“脸谱化”到打倒传统文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是留着麻花辫的辜鸿铭成了清末民初的一个异类。他拥有近乎极端的民族主义,坚持称呼西方为“蛮夷”。在北京大学做演讲时,他告诫学生们,一定要学好英文诗,这样才能把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他是狭隘的,但这种狭隘却是那个时代我们仅存的坚守。不敢想象,全盘西化的古老东方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间炼狱。
一如当今,一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老中医却因为没有“行医资格证”被迫摘掉了门牌,谢绝问诊。满墙患者送来的锦旗,抵不上一张薄纸。行医规范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吗?一群靠着祖传学得本事的老人,要他们去办证,除了花钱求人还能有什么好办法?看似照章办事的背后,是满身的铜臭和愚昧式的对传统的批判。呵呵,传统的就是落后的,什么时候也成了真理?
当父母们为了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小小年纪就让他们背诵“ABC”的时候,我们引以为傲的5000年历史和传统文化,却被丢弃在无人问津的犄角旮旯。
满大街是英语补习班,却鲜少看见文化进修社、历史大讲堂,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知识如果真的好到不用补补,还真是件天大的喜事,但事实上,说出来谁信?
会背唐诗三百首,不如英语说得溜。对那些随口就能吟诵古诗的人,往往会送上一句“真厉害”,扭头却是“那有什么用”?没听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学好英语能考个好大学,未来还能进外企呢。等在前方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何必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平平仄仄上。
“无用”二字,让人几乎无法反驳。因为它们确实不能带给我们直接的利益反补。当《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诗词大会》先后火爆,很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但更多人看到的,却是我们无处安放的心灵缺失。所以《诗词大会》要做,也一直在做,为的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去处。但这样的现状,听来不觉着心酸吗?
没留过洋的袁隆平、屠呦呦、李兰娟们,是民族的脊梁。灌溉他们的是我们守护了几千年的土壤。当全世界都在向逆行者致敬的时候,别忘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是文化的践行者,他们用行动给国人乃至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无用”的东西在生死时才真正显出价值。这些东西,全部浸润在我们的诗词歌赋、人文历史中。
我们的文化中充满了令人神往的惊喜,我们的诗词里有无数的音律之美、语言之美,我们的历史中有数不尽的智慧。但它们却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面对澎湃的大海,只能喊出一句“啊,大海啊,都是水”的时候,它不是个笑话,而是对传统教育的无情嘲笑。当很多人根本分不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时候,不是我们国际化更强了,而是我们忘记回家的路了。
历史有用吗?历史同样没什么用。我们总说,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因为没有历史,所以一切都向前看。是,没有了历史的羁绊,他们可以甩开膀子向前冲向前看。但缺少了传统力量的约束、内心道德的规劝,最终也只能向钱看了。中国人总害怕自己的行为让祖宗蒙羞,所以做事讲究留三分余地,这是我们的敬畏。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中国人不用看天气预报就可以预测天气,这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古人的唯物辩证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是古人的坚忍不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的历史。
历史没用吗?只是我们错把故事当作了历史的全部而已。这不正是我们历史的缺失吗?缺乏正确的历史观、缺乏正确的认知观,都从我们没有好好上过一堂正经的历史课开始。不是说英文不该学,而是不要喧宾夺主,抢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时间。
所以,强烈呼吁学科教育增加传统文化、历史的比重。不要等我们的脑袋完全跟不上我们的口袋时才想到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