骅探网oej5原标题:同步改革开放,背后有着无数感人故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国人自豪!
值此举国上下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也迎来了40华诞。自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以来,40年间,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知识分子们不计得失、忘我工作,默默奉献、顽强坚守……
“大中国,大百科”,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历史及背后的动人故事,既彰显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文化科学建树,也折射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强国梦想……
1978年1月27日,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姜椿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情况和建议》第2期,发表了近万字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立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在他看来,200年前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开创的百科全书,揭开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序幕,而现在的中国,需要这样一套百科全书填补中国缺少这类大型工具书的空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项高瞻远瞩的决策——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7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至此,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举全国之力、动员全体知识界参与的国家级文化工程。
中国人终于要编纂一部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啦!这一消息鼓舞并激励着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聚集到“大百科”旗下,著名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物理化学家卢嘉锡、生物学家贝时璋、法学家张友渔等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学术权威,他们都亲自动笔撰写词条,为这一伟大的国家文化出版标志性工程“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推进“四化建设”。
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举全国之力、动员知识界广泛参与的国家级文化工程。据统计,在历时15年的第一版编纂过程中,参加撰稿的作者达2万余人,编辑人员超过1000人。
中国科学院84%的学部委员,社会科学领域众多的学科带头人,各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该书的编撰工作。15年里,中央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8000多万元用于这项文化工程。
1993年8月,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横空出世,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共收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成为可与《不列颠百科全书》相媲美的鸿篇巨制。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全书汇集了当时世界最新科学文化成果,体现了中国知识界数十载学术研究水准,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其“内容之广,用功之深,有如苍穹”。一位美国大百科专家羡慕地说:“由国家最高当局出面,动员全国学术力量,投入大量国有资金编辑大百科全书,这在世界百科全书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的伟大和力量。”
广大知识分子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编撰工作之中。许多编撰者已年届古稀,白首弱躯,孜孜不倦。外国文学专家冯至带病连夜审读清样,目力不济,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80岁高龄的法学家潘念之忍着膀胱癌的剧痛,硬是修改完稿件才去住院;翻译家王佐良右手骨折,带着夹板,用左手扶着右手,撰写条目……
许多专家更是把生命奉献给了百科全书。矿学家孙德和临终前还在审阅书稿;冶金学家李熏临终前数日还询及对《冶金学》一文的意见;国际法专家陈体强逝世前两天还给编辑部写信……
当时,首倡编纂百科全书的姜椿芳,一只眼睛已接近失明,但70多岁的他还在到处奔走。老伴曾多次劝他休息,姜椿芳的回答是:“活着就要工作,除非生命结束。”“不工作,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老友陈冰夷说,姜椿芳是把《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
1993年10月8日,各界人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庆祝《中国大百科全书》胜利完成。而提出这一倡议的姜椿芳同志,已于1987年去世,没能看到凝聚着他的心血丛书出版完成,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到丛书出版时,总编委会的110位委员中,也已有32位溘然长逝。
修订,是使百科全书生命之树常青的一项重要工作。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正式立项,并成立了以周光召为主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2009年,知识内容全面更新的3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集合6万个条目、6000万字、3万幅插图、1000幅地图……终与读者见面。
如果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筚路蓝缕,结束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即是创新传承,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近8万个条目,每一条都是在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核查、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提炼中形成的。这样的传统延续到了随后开展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成为出版质量最可靠的保证。
同样辛苦付出的还有编辑人员。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为例,就在付印之前的几个月,20多位编辑把6000万字的条目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通读了3遍。而当时所有条目已经至少审过12次。
西方大多数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占比极少,第三世界的许多知识内容根本不列入条目。但《中国大百科全书》汇集的知识是世界性的,重视国外科学成果的介绍,但在中外兼顾中适当侧重中国,有关第三世界的知识内容也占有相当比例。
中国的百科家园已是琳琅满目,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二版简明版、第二版精粹版,《中国京剧百科全书》《音乐百科全书》等专业百科,《贵阳百科全书》《澳门百科全书》等地区百科相继出版。其中,针对小读者的百科类图书销售火爆,全国数千万儿童从小就知道用百科、查百科,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作用不可小觑。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将于2017年9月8日在北京召开(资料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百科全书的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201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正式立项,2014年正式启动。
目前第三版已经确立了覆盖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所有13个知识门类百余个执行学科,都建立了权威的学科编委会并确定学科主编,平台建设、组稿撰稿审稿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时代到来,出版领域的电子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而百科全书也从纸面转身走向了电子阅读时代。
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打造数字化编纂平台,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版同时进行,实现纸网互动。
“现在正在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将实现纸网联动,网络版首批词条将于今年年底上线测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表示,除专业版外,还将推出专题版、大众版,其中部分条目还将结合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得呈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百科全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权威、准确,我们要在网络时代发出最有影响力的声音”。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委书记刘晓东也表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将成为一部能够代表世界水平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百科全书。
目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正在编纂,将实现纸网联动,而网络版争取于2018年年底部分上线试运行,免费供读者使用。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新民周刊》、《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