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裁别惹我原标题:历史故事1944年,7000娃娃兵血洒松山,被俘后高喊:我死了,可中国永存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屈辱的历史。
1944年,为了以优势兵力向松山日军发起总攻,71军军长钟彬下令:放开年龄,娃娃也可招!一名美国记者震惊地问:“孩子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为何把他们早早送上战场?”
“如果国家都没了,哪还有什么未来?”军官沉默良久,悲痛地回答道:“仗打到这个程度,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我们别无选择!”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为了阻止别国对华武器援助,日军在封锁了海空交通线的同时,也对陆路“抗战输血管道”实施了破坏。
当时,欧美国家为了使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无法全力开拓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经滇缅公路运输大量援助物资到中国。因此,滇缅公路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抗日战争的成败,也影响到二战的进程。
1940年6月,英国在欧洲战场节节败退,国力不断衰弱之下,已无力保卫其在亚洲的殖民地的利益。
面对欧洲老牌强国的困境,日本趁机威胁其签订“封路协定”。英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企图换取日军不攻占其在亚洲的殖民地的保证。
因此,中国唯一的援助通道,被英、日两国默契地关闭了,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形势。
然而得到保证的英国人并没有如愿,日本为了夺取丰厚的自然资源,建立起自给自足的战争体系,还是在短时间内席卷了东南亚诸国。
1941年12月,面对6万日军对缅甸英军的进攻,英国求助中国希望中方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
历经2个月的血战,英军节节败退。他们不顾友军安危,废除了原先的作战计划,决意退守印度,放弃整个缅甸,并要求中国远征军接收防线,掩护其主力撤退。
孤军奋战,缺乏物资给养,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最终惨败而回。11万大军仅有4万余人长途跋涉回到祖国,7万英魂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
松山地势复杂、沟壑纵横,横跨怒江的惠通桥,就在松山的脚下。顺利切断滇缅公路后,日军在松山防线修建了大量堡垒工事。
战后,某军事专家参观防御工事后,做了如下评价:“状如大型蚁巢,坑道四通八达,即使重炮命中,内部震荡亦微。”
我军曾发起多次猛攻,都因伤亡惨重而败退。连连获胜,助长了日军嚣张的气焰,日军13联队长松井秀治狂妄地宣称:中国人想攻下松山,就拿10万人命来填吧。
数年的血战,不仅日本的战争潜力消耗甚大,兵员无法得到补充,远征军也同样如此。到了不是敌死,就是我亡的严峻地步,远征军在征兵时,不得不放宽了条件,总计招收了7000多名“娃娃兵”。
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娃娃兵”年龄都在16岁以下,大部分是父母(被日军杀害)双亡的孤儿。
原本作为烈士家属跟随部队四处漂泊,一开始娃娃们只负责后勤工作,传递命令、煮饭、洗衣、打扫卫生等。
1944年,当远征军发动松山战役时,这些稚气末脱的“娃娃兵”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却毅然走上战场。
开战前,美国记者罗斯采访了一群中国娃娃兵:“战争结束后,你们想干什么?”
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超越了其年龄的成熟,他表情严肃地说:“中国抗战必胜,可那会儿我可能死了吧!”
后来,这个名叫张全胜的9岁娃娃兵,在松山战役中被日本人俘虏了。当日军问他想怎么死时,他大义凛然地回答:“我已经死了,可是中国永存!”
日军幸存者回忆当时的情景,感慨道:孩子虽小,但眼神坚毅,其不屈的英雄气概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小英雄最终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如今来看,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的年纪,却捐躯赴了国难!
“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一直打到9月7日结束,远征军发起了10次大规模进攻,小型战斗更是达到了数百次。战斗之惨烈,牺牲之悲壮,令人动容!
“兄弟们冲啊,敢有擅自后退者,杀!”就这样,为了攻上日军阵地,整团、整营的编制被打光了,有的连队只活下来两个人!
历时3个月的血战,中国远征军最终艰难拿下了松山防线。据统计,此战我军伤亡7700余人,日军伤亡1250人,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6:1。
在我军巨大的伤亡者名单中,“娃娃兵”们占据了七分之一,他们都隶属中国远征军第71军。
在进攻日军113联队防守的阵地时,由于主力部队伤亡太大,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这些娃娃战士们也奉命发起了决死冲锋!
他们虽然年幼,但也知道活着回来的希望渺茫,却义无反顾地迎着日军的炮火前进,没有一个人因贪生怕死而后退!
抗日战争胜利过去77年了,如今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中矗立着402座单体雕塑,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娃娃兵方阵”。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些娃娃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流血牺牲,才换来如今国家的繁荣强盛和人民的岁月静好!
巍巍松山,滔滔怒江,曾经记录了中国军民悲壮的一页。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少年英魂们可以含笑九泉了!
一个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已然腾飞。“中国梦”不是宏大口号,而是蛰伏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期许、希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中国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