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三星堆3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徐斐宏:虔诚贴近历史努力还原历史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13 6:33:49 | 【字体:小 大】 |
90后小旅馆开房尝禁果人民网西安7月12日电 (韦衍行)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启动仪式上,上海大学讲师、三星堆3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徐斐宏为现场增添了来自古蜀国的神秘氛围。
徐斐宏开始讲述的时候,手上拿的一把手铲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上海大学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的纪念手铲。2021年,我和同事、学生们一起,参与了三星堆3号祭祀坑的发掘。”他回忆道,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是3号坑发现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我们最早在坑中分别发现了铜尊和铜人的手部,随后确认了二者属于同一件器物,进而通过研究,认为铜尊很可能来自长江中游,而铜人是长江上游的产品。”
“不断揭开文物神秘面纱的过程,真的很令人难忘。”徐斐宏告诉观众,近日,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坑的巨型青铜神兽完成了拼合,拼合后有1.5米高,文物实现了跨坑合体,让前所未见的重器重现人间,也让人赞叹古蜀文明独特的世界观,“这件文物体现了古蜀人对中原青铜文明的吸收与改造,诠释着中华文脉用开放包容的胸怀交流交融、绵延繁盛。”
徐斐宏坦言,真实的考古工作跟小说中那种惊险刺激的“寻宝”完全不同,大部分都是枯燥的,“在祭祀坑里发掘时,因为怕损伤文物,我们每天都要在只有14平方米的坑里,趴着工作8小时以上。在我看来,这样的发掘姿势仿佛是对中华文明的顶礼膜拜。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就是这样,虔诚地贴近历史,努力地还原历史。”
在徐斐宏讲述的过程中,至今已从事敦煌文物事业60年、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也发来视频。“我今年已经85岁了,但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仍会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贡献力量。”同时,她也勉励广大青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樊锦诗先生的讲述让许多观众为之动容。“樊锦诗先生是我的大师姐。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回忆起求学时光,徐斐宏心潮澎湃,“2013年毕业之前,我们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给习写了一封信,向汇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特别是关于中国梦的认识和体会。在回信中勉励我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我们惊喜万分,并且备受鼓舞。”
“博士后期间,我承担了武昌隋唐墓的整理与报告编撰工作,这份资料积压了60多年,非常重要。20世纪80年代,武昌隋唐墓曾由我导师的导师、学界泰斗宿白先生牵头整理,当时因为种种限制,报告没有出版。2018年年底,我主动请缨,带领同事们利用新方法、新技术,重新整理了这批材料,最终在2021年年底出版了考古报告《武昌隋唐墓》。”
“能站在前辈师长的肩膀上,让这批璀璨的文化遗产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很骄傲。我想,我们每个考古人心中都有一个归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徐斐宏说。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文物古迹司、考古司、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委网信委,人民网,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中央新闻单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网信办和文物局、商业网站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及陕西方面有关负责同志、主要商业网站平台、网民代表约2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