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bt龙发布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从读书的时候开始,每一个中国的小孩都在历史课上背诵过历代更迭朝代的名字,“夏商周”的朝代顺序朗朗上口。
但奇怪的是,历史上最早的夏朝明明存在了400多年,却缺席于考古学的研究。因为考古学者们无论如何都挖不到夏朝的文物残片。这是为什么呢?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据研究,夏朝的存续期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历史跨度超过了400年。
这400年在人类发展史的维度中,横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初期,历经了两个时代的变迁过程。
根据史料记载,夏朝位于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省。这个国度西边起于河南省西部、陕西省南部,东西横跨河南省,直到山东省和河北省的三省交界处。
400年间,夏朝先后共有17名统治者。目前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为,夏朝的建立者为禹。
相传,禹是夏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人文初祖”黄帝的玄孙,是上古时代与伏羲、黄帝齐名的贤君。
禹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被当时的皇帝尧册封为崇的统治者,于是,禹跟随父辈迁入中原地区定居。
当时的中原地区不如现在这么风调雨顺,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禹的父亲奉命整治水患,但历时九年依然毫无进展。
他仔细分析了此前父亲常年治水失败的原因,认为要顺应自然界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改父亲“堵水为主”的做法为“疏导为主”。
三年间,禹带领工人们走遍了中原地区的水道,详细研究了中原地区的地形,并开辟出了好几条新的水渠,将积攒在民区附近的洪水引流入海,成功治理了泛滥十多年的洪水灾害。
禹在治水之事上表现出的宏才大略和忧国忧民的气度,让当时的百姓对禹十分推崇。
他们称呼禹的时候,在禹的名字之前加上了“大”字。“大禹”在古语中意为“伟大的禹”。
百姓们对“大禹”的推崇自然被统治者舜看在眼里。夏朝之前,统治者的继任不看血缘关系亲疏,而是秉承选贤举能的原则。
禹继位后,改国号为夏,重新将天下划分为9个州,并按照距离皇城远近划分甸、侯、绥三服,还修改了历法出台了夏历。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大统。禹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儿子继承统治者之位的君王。
启继位后没有改变禹统治时期留下的国号——夏,且在启死后他又将统治者的位置和“夏”这个国号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
关于夏朝的名人和故事被古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们不止一次记录在了文献之中。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夏本纪》,用翔实的记叙口吻写下了关于夏朝的名人轶事;又如儒家经典著作《尚书》,详细记录且描述了几个夏朝名人的故事。
在考古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人们可以挖出并清晰鉴定史前文物之前,无人会对《史记》等经典历史著作的真实性表达质疑,更无人会怀疑历史名著中记载的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然而,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专家们逐渐开始对此前关于夏朝和大禹的故事提出了质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夏朝明明存在了400多年,却无论如何都不能精准挖到属于夏朝的文物残片。
关于夏朝的所有历史,都只能见于文字,专家们却无法靠考古挖掘技术挖到确定属于“夏”这个朝代的文物。
要知道,如今的考古挖掘技术不仅可以挖出恐龙的化石,甚至可以详细分析出恐龙化石的形成时间、恐龙品种等信息,要是夏朝真实存在,不可能在考古工作中留不下一砖半瓦实证。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有不少建筑细节贴合了《史记》等文学著作对夏朝时代街道及人文风情的记载,因此,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存在的实物证据。
但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并不能完全揭开夏朝的神秘面纱。有许多历史记载中的典故无法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细节一一对应。
经过一番研究,部分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也许大禹曾经确实建立过一个王朝,但并不是夏朝。
考古学家对夏朝是否由禹建立的质疑来自他们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人文细节更像曾经尧统治下的国度。
因此,考古界开始提出设想,也许禹建立的王朝并不是夏,而是同一时期的体制健全的另一个封建王朝。
不过这还只是猜想,禹建立的王朝在哪里、以什么国号命名、是否属于夏朝,有关物证至今没有被找到。
考古学是一个严谨的学科。在实物证据被找到之前,考古学家对古代典籍的记载一直保持着合理范围内的怀疑。
正是因为这种敢于质疑、努力举证的精神,才能线年文化的历史真相,才能让中国考古学科稳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