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书写与历史记忆 ——读小说《遥远的信号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4 13:48:08 | 【字体:小 大】 |
生死轮回决入秋,仔细阅读了徐贵祥的新作《遥远的信号》一书,该书是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在大量实地采访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塑造了灾难中坚强、勇敢、不屈的师生群像。正是这组平凡中闪现出的英勇师生群像,让我读到灾难中的诗意,展示出生命的芬芳。
该书作者徐贵祥,军旅作家。2000年,他推出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影响深远,荣获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历史的天空》从梁大牙踏进凹凸山选择革命根据地那一刻,一段奇特的人生,一部铁血的男人从乡村好汉跨越到高级将领的成长史就此拉开序幕,是一部难得的鸿篇巨制,书中的景物描写同样精彩无比,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是在给人物与情节搭建一处布景,让你阅读的每一分钟都仿佛真实地活在那个世界,随着情节起伏,人物成长,成败揪心,读罢直击灵魂,让人抚卷深思。
当前,灾难小说是小说中常见的类型,但专门写给儿童的灾难小说却并不多见,其创作意义和出版价值都不言而喻。当代儿童多处于成人的严密保护之下,少有机会经历各种险境,自然也缺乏一些锻炼和激励心灵的作品。《遥远的信号》的出版在一定层面上填补儿童灾难小说“空白”。该书是作者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活动,采访了许多受灾学校,记录下几百个名字与他们感动的故事,以大学生谭晓琪为主线,用“孤军”的叙事方式,写下了这本小说。
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作家,绝不只是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再机械地去编成故事那么简单。人文精神也好,关注现实也好,都必须融汇到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去,并引发作家源自意识及潜意识的创作冲动,才会真正成为作家精神世界中的创作动力。灾难小说属于类型小说,因为有惊险的情节和鲜明的任务,吸引孩子阅读具有先天优势。不过,要写好却不容易,作家要解决一些艺术难题,才能让作品闪亮起来。在我读来,《遥远的信号》就很好地处理了一些艺术难题,形成“孤军深入”的风格。该小说一共有20章,以女大学生谭晓琪为线索人物,聚焦了地震中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大地震发生了,锦绣中学成为震中,校长谭恒杰为了保护几名学生,被压在废墟之下。虽深陷绝境中,但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谭恒杰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向外界传递他们还活着的信号。另一条线索,谭恒杰的女儿、女大学生谭晓琪得知地震后,第一时间踏上回乡路。回家路上,谭晓琪与即将退伍的军人季松乔、吊儿郎当的“花格子”以及大巴司机老张组成小分队,他们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锦绣中学。营救被困师生的过程中,一幅幅场景让所有人感动。老师为了救孩子选择牺牲自己,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得那么坚强。最终,谭恒杰和季松乔为了营救孩子们而牺牲,谭晓琪也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面对地震灾难的巨大毁灭性与生命惨剧,小说叙事如仅止于对真相的探索,无法逃避叙事的轻浮与诗意的残酷,而对地震来临时这一非常态背景的强调与突出,容易引发之类通俗叙事的联想。可就在这千钧一发间,书中所在那所几百人的学校里,老师们都仿佛约定好了般,选择了舍弃自己,守护学生。不同于那种地震刚刚发生时的悲情控诉,作者试图寻找到一种更好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寻找书写的可能。整部小说用平实宁静的语言叙事,聚焦生死伦理,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呈现出灾难中人性的光辉。
面对灾难,无论是人祸,抑或天灾,文学如何言说,似乎是一个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震惊世界、伤亡巨大的汶川地震,作家似乎陷入一种言说的悖论之中。徐贵祥说,当自己在时隔十几年之后重新修订《遥远的信号》这部作品时,修订到最后一幕,孩子们那声微弱的哨音从层层废墟的挤压中破土而出,终于冲进少校等营救人员的耳膜时,他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相信读者们读到这里,也会深受震撼,潸然泪下。作家打破了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非此即彼的二元价值判断,游刃有余地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变动性和复杂性,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流露和自然表现,也是复杂人性最具文学冲击力和善恶解剖力的美学呈现。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