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慧的胸有多大中国人、华夏人、唐人、汉人最初仅为一文化和地域概念,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所指范围大体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
上古时代,传说中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两个部落结成部落联盟,他们的后裔就是早期的华夏先民。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周边羌人、夷人、苗人、黎人,扩大了华夏民族共同体。
后来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他们共同追认炎黄为祖先,实际是来自不同地域部落集团的人民,他们与华夏先民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
从春秋时代起,古籍中正式出现“华夏”称谓,各诸侯国也自称“诸华”、“诸夏”,由于大国争霸,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诸华”、“诸夏”与周边的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相互共处、迁徙、融合,分布地域逐渐扩大,礼俗、服饰互相易位,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
秦统一以后,华夏的族称仍然沿用,直至汉人名称出现后,但华夏这个称谓仍然延续至今。
汉朝兴起后,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
东汉以后,历经了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等多次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时代,经过隋唐、元明清再次大一统,大批少数民族涌进中原,与汉族相融合,被汉族同化,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强盛朝代,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实质上,“唐人”是汉民族的另一种新称谓。
从上可以看出,自从汉朝至今,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使用最普遍,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两个词为同义词。唐人这种称呼虽然不如汉人、华夏人常用,但在使用粤语、福州话的地区及其海外移民区中尤其常用,唐人街(中国城)是其使用上的典范。
最初的中国人,指的是早期华夏先民。在我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由于儒家文化倡导“华夷之辩”,中国人这一名称主要作为民族称呼来使用和定义,其意义与华夏人、唐人、汉人大体相同。
近代以来,现代的国籍概念、民族概念引入我国,中国人这一称呼演化为法律专属称谓,专指在“国籍”概念上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现今,随着归化政策的放开,外籍人只要取得中国国籍,就是法律上的“中国人”,而无论其血统如何。
《明实录太祖洪武九年》曾秉正上疏曰:“........近来蒙古色目之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
华人,在古代主要专指汉族。近代以后,成为对民族概念上中国人的另一个称呼,现时并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包括了国籍上的“中国人”以及血统和种族上的华裔、华侨。
华裔,有两种情况,一种原本是中国籍,后来取得外国国籍,定期在海外;一种先辈是华人,本人出生在国外,生来就是外国人。说白了,就是长着一副中国面孔的“老外”。
华侨,“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
如今,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其常住地在中国境外,但依法享有中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般认为有5000万之多,70%以上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可见,法律上特指的中国人是狭义上的华人、华裔。在民间及学术界的使用上,华人的概念是最广泛的,包含全体中国人和华侨及华裔,成为描述广义祖先来自中国的所有华裔之总称。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中国孕育了华夏人、汉人、唐人、中国人。华人、华侨、华裔与中国人紧密相关,都是龙的传人,都是龙的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