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逢迎因“为什么我听了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在育儿方面,很多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惑。
其实所有的育儿书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读者与自己的孩子关系是好的。如果读者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有问题,那这些方法几乎都不会有用。
育儿书中看到的内容是作者针对自己设想的场景给出的建议,未必适合你。育儿书中的方法不是不对,而是与你的真实情况不匹配。
这就像平时老师上课教给你一堆题目的解决方法,你做课后习题时发现,老师教的方法解决不了。其实只是题目类型变了,而你却用了一堆不匹配的解决方法。
书是死的,育儿书相当于你的老师,这个老师不能和你互动,不能根据你的个人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答案。
最好的书是适合自己的书。最重要的是去找到那些适合自己的育儿书,这样才能按照书本把孩子教好。
因为他们写的书有专业性和科学性,能避免主观的错误。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手父母,不要上来就看那些没有专业背景的“成功父母”的经验总结。因为每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很难保证这些经验对其他孩子、家庭是有效果的,用不好反而适得其反。
确认了专业性,还要看作者的流派、风格、书的主题等。这些因素都会决定书的内容所适合的场景和问题。
比如如果作者是行为流派,那他的方法可能侧重于纠正孩子一些表面的行为,而不太重视孩子比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一般的育儿书大致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析孩子发展规律的书;另一类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实际方法的书。
先扎扎实实看上几本由专业作者所写、有一定口碑的书,否则你和作者的认知不是一个高度,你理解的方法和作者说的方法很可能根本就是两回事。
真正有效率的读书方法是选十本书形成自己的育儿方法论体系。切忌广撒网多试验地读育儿书,今天试试这本书的方法,明天又试试那本书的方法。
育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科学、客观的理解和方法,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育儿书,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可能很打动喜欢这种观点的读者,但同时也很容易造成读者在育儿问题上的片面和偏执,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这个就涉及到认识主观和客观、相对和绝对观点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找那些客观、相对的育儿观点、建议。
对于相悖的理论和观点,当然是要相信与事实尽可能相符的说法。什么是与事实尽可能相符的说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5岁的孩子,在遇到有人违反规则的时候,会说让警察把他们都抓起来等特别狠的话。而平时家里没人说过这样的话。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呢?
有的育儿建议会这样说:“这只是因为孩子小,还不懂事,不用管,长大自然就好了”或者“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这么小就这样没有同情心,是要不得的”。
另外一种育儿建议是这样说的:“孩子这样说是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特点的。这么大的孩子在大脑发展、认知发展方面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因此会认为规则都是不变的,而且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对就是错;
另外,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让他比较难以考虑破坏规则的人的意图,而更看重行为的后果等等。
因此,如果孩子在其他时间并没有表现得冷酷、暴力,这样的表现就是正常的。同样的基于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规律,建议父母不要评价孩子,而是和孩子交流诸如‘如果把他们打死,他们的家人会感到伤心吗?’这样的话题,目的是帮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现看待一个问题的更多维度。”
何为主观?主观是指以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推理为基础;客观是指以客观的观察、科学研究为基础。
比如,在孩子要不要提前认字的问题上,有一个育儿建议是提前认字对孩子是有利的。
但是它的根据仅仅是基于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和对“快乐教育”的主观认识之上——因为汉字是优美的、认字也是可以让孩子快乐的,所以应该让孩子提前认字。
而客观的育儿建议应该以客观的观察、研究为基础,包括大脑神经科学对儿童大脑发育规律的发现、相关研究对提前认字的各方面影响的发现等,从而以此为基础给出育儿建议——刻意地用正规教育的方式教孩子提前认字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并没有好处。
父母应该相信哪种育儿建议呢?当然是第二种。它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地避免主观推理造成的与事实不符的错误。
绝对是指用一招鲜吃遍天,认为一个育儿建议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或所有情况;相对是指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个性、经历、行为发生的背景等来选择合适的育儿建议。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孩子在其他时间并没有表现得冷酷、暴力,这样的行为就是正常的”,这个就给出了此建议的适用范围。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行为发生的环境也不一样。如果不考虑这些不同,再客观的育儿建议也可能被错误地使用。
简而言之,作为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父母,对于书中、文章中的育儿观点、建议,要尽量避开主观的、绝对的观点和建议。
与育儿最相关的专业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大脑神经科学、家庭研究、人类学等。
虽然靠作者学位来选择书或文章是简单粗暴的,但也不失为一种节省时间的筛选方法。
因为育儿看似是一个门槛不高的领域,几乎所有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推理、喜好说出自己的一套听起来让人信服的理论,但没有专业的训练,很难有足够多的知识为自己的观点、建议建立客观的基础,就很容易陷入主观和绝对。
对于育儿的研究在近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发展非常迅速,在这几十年内总结的对孩子的理解要比以前的总和还多。
但对儿童的研究方兴未艾,就意味着大家对儿童的很多方面还不那么了解,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大家去探索。
科学的本事是不断地接近事实本身。特别是这种新兴起的理论,越是靠近现在的理论既吸收了以前理论的精华,同时修正了以前理论中与事实不符的部分,因此更贴近儿童发展的事实。
比如,以前有个观点 ——小孩子与成人的思维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观点被广泛应用在对孩子行为的解释上。
但最新的研究修正了这个观点——孩子在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时,思维特点是不一样的,在理解人的心理时,很小的孩子也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三个建议是不得不在不同的育儿观点和建议中进行选择时,可以遵循现在学术界对儿童的主流看法。
培养孩子内在控制能力的做法,优于从外部控制孩子的做法。比如,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做法就优于通过给孩子小红花来促使孩子学习的做法。
将孩子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做法,优于孤立发展孩子某一方面的做法。比如,在学龄前让孩子有足够自由玩耍时间的做法就优于让孩子过早进行正规学习的做法。
将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看作多种因素的做法,优于将之归为一个原因的做法。比如,一看到孩子打人就完全归咎为父母管教的做法,就不如再多分析一下孩子的生理、语言、情感等方面发展来寻找原因的做法。
最后总结一下,父母选择育儿书前最好选择有专业背景的作者写的书,书的成书年代也要很近,而且选择观点是客观的、相对的书会更好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考试前最后的倔强,看得出来是很想得到知识灌溉,网友:可恶,我上学时候怎么没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