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暗恋前不久,郑州一位丈夫趁着妻子和孩子熟睡,查看了妻子的手机,吓得双手颤抖!
“9个月宝宝总是夜醒怎么办?”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症状?” “生完孩子看到老公就烦!” “夫妻分居多久可以自动离婚……”
这位丈夫说,他感到震惊的同时,更心疼不已,原来妻子已经独自煎熬了这么久。
好在发现得及时,否则再晚一点,妻子究竟会做出什么,两个人的婚姻究竟能否维系,谁也不敢预料。
所以,他大声喊话所有的男同胞们:“有空看一看老婆的搜索记录吧!否则后悔一辈子!”
在很多人看来,成为母亲是无比荣耀的事情,那是一种厚重的责任、一份庞大的信赖,一次闪亮的成长。
很少有人会仔细扒开“荣耀”背后,去看看那些无声的委屈,去听听那些无助的彷徨,去安慰那些无奈的叹息。
每一位母亲,都是默默承受了怀孕的煎熬、生产的苦痛和育儿的辛酸,再一点点沉淀自己,把自己打碎了再重塑,继续迎着阳光奔跑啊。
生产前一晚,她疼得眼泪直流,想让老公拉着自己走几步路活动一下,谁知老公呼呼大睡,怎么都叫不醒。
煎熬的12个小时过去,孩子出来了,闺蜜不觉得解脱,因为困难模式,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半年,闺蜜不分昼夜带娃,喝着各种没滋没味的汤,还要应对公婆的挑剔。
一天晚上,当她抱着孩子坐在窗边,突然生出“干脆抱着孩子一起跳楼”的想法,这才意识到自己生病了。
陈娇蕊热爱工作,一直渴望往更高的位置攀登,得知怀孕时,很担心辛苦谈下的项目会就此落空。
老公莫铭没有发现陈娇蕊的焦虑,转头就把陈娇蕊隐瞒怀孕的事情告诉其上司,让陈娇蕊难堪。
晚上孩子哭闹,陈娇蕊希望老公起来照顾,结果老公丝毫不动,陈娇蕊只能忍着产后伤口痛,爬起来哄睡;
好不容易找的月嫂,婆婆二话不说就辞退了,还指责陈娇蕊“想偷懒”。陈娇蕊想跟老公说说这件事,结果对方根本不搭理她;
老公作为儿科大夫,理应懂得怎么照顾孩子,分担一些育儿压力,可是他觉得去医院加班更有成就感,就把难题都丢给陈娇蕊……
“当男人真好,随便带带孩子就被别人夸赞,女人带一辈子孩子,也得不到一句夸赞,干的越多,落的埋怨越多……”
结果换来对方冷冰冰讽刺:“你是不是觉得,全家都跟你一起抑郁你就高兴了。”
大家都说“为母则刚”,仿佛一个女人成为妈妈,就自动化身为无所不能的“战士”。
她应该把孩子照顾得妥帖细致,她必须让孩子成长得完美无瑕,不能有情绪,不能犯错误,否则,她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救援人员一边在桥上劝慰, 一边在桥下搭建救生筏。然而心意已决的洛拉,直接用枪打破了救生筏,断绝被救的可能。
她说,当了18年母亲,一直围着丈夫和孩子打转,早已忘记生孩子之前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我们去看电影《情到深处》,我看到那个以前偷偷溜去海滩玩篝火的女孩,听着迷幻皮草乐队和治疗乐队的女孩,洛拉,我看到你了,我看到那个我最爱的女孩了。”
妻子的崩溃和无助,来源于丈夫的忽视,而只要有一双可以接住她的手,就能让她重新充满勇气。
之前,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热播,黄贯中和朱茵的爱情,再次被人津津乐道。
曾经,他们的婚姻不被看好,被媒体调侃“朱茵下嫁黄贯中”“鲜花插在牛粪上”。
如今,时光流转,我们分明能从朱茵脸上看出来,她一直被宠爱,活成了美好的样子。
朱茵说,黄贯中一直把她放在心上,无论什么时间和地点,只要看到她,就会跑过来找自己,不隐藏自己满满的爱。
夫妻之间难免会有吵架拌嘴的时候,可是黄贯中从不生气,即使朱茵故意找茬,说黄贯中“弹吉他真的很难听”,他只是笑嘻嘻看着朱茵,眼里满是宠溺。
朱茵怀孕时,已经41岁了,属于高龄。身体不适难免带来情绪起伏,还没等她发作,黄贯中就会故意做错事,惹得朱茵借机发泄不快,缓和心情。
“她会有情绪起伏,有时候会发脾气想找一个人来骂。如果我不给她骂,那谁给她骂?”
黄贯中的微博里,所有的信息都关于朱茵,时而夸赞“我老婆美得一塌糊涂,不留余地”,时而支持“老婆演技很棒”,让人隔着屏幕都觉得甜蜜。
朱茵说,如果回到20岁,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老公黄贯中,因为黄贯中让她“自觉矜贵”。
几十年的婚姻生活里,她从来都不会追问黄贯中是否爱自己,因为她就是很肯定,黄贯中是最爱自己的。
好的婚姻就是这样吧,因为彼此笃定,因为互相懂得,慢慢成长为更为矜贵和优秀的自己。
即使要承受怀孕之苦和生产之痛,即使前行的日子里还有数不清的鸡毛蒜皮,有了对方的爱,一切都变得容易了。
林文采博士说:“婚姻关系最需要彼此顾念的精神,不是说让你什么都做,而是做在最渴望上,做在刀刃上。”
对妻子来说,丈夫在关键时候的看见、倾听与陪伴,就能治愈那些独自对着手机流泪搜索的夜晚。
「DrG科学育儿」合作授权转载: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3000万孩子的故事大全 ,爸妈的育儿宝典。(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叨叨还为大家按月龄整理了分月龄育儿 就等你来领啦~~~关注星标DrG科学育儿发送分月龄就能获得0-3岁育儿知识汇总 轻松躲避育儿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