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火丁近况特别是进入性格独立的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家庭生活都是孩子非常关键的时期,家长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对待他们的态度都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今天梳理出的这10个问题,家长们需要着重对照、自测看看!事关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更事关我们的孩子!
这些反思并非是给家长“甩锅”,而是想告诉家长们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且不可替代。古人都说:养不教,父之过。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教育的影响不仅是最初的、第一位的,更是终身的;学校的三年永远抵不住家长的影响。
孩子成功是家庭的最大成功,任何成功都不如孩子成功;孩子失败是家庭的最大失败,任何失败都没有家庭教育失败更失败;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家长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老师。
中国的父母亲大部分更加关注的是孩子成才与否而不是成人与否。他们关注的是当下比较多,但是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关注不够,比如兴趣爱好、性格养成。
其实人的兴趣爱好,是他认识这个社会很重要的方面,仅仅关注学习成绩,是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兴趣的养成的。孩子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性格、人格特征,事实上比家长最关注的这些问题要重要得多。
有调查显示,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里面,上过学前班比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这个结果颠覆了很多人过去的观念。我们很多父母希望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赢在起跑线上,所以要比别人早一点学,比别人多学一点。
事实上,儿童是需要童年的,儿童是需要游戏、快乐的,需要自主去发现的,你逼着他学习的东西他不会感兴趣。过早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的情绪,让他还没有进学校就恐惧学习了。
现如今,大多数的孩子应该都要面对的是择校问题。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接受顶级的教育。
调查发现,最优秀的学生里面择校生和非择校生没有什么区别,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当然,这并不是说选择好学校对学生发展没有意义,坦率地说因为学校是有文化的,学校之间孩子是相互影响的。孩子之间彼此的影响,比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
关键是为什么有的择校效果不好?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在别的学校他可能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到最好的学校反而让他觉得自己成绩有了下降、甚至成为了差生,自觉在那么多学霸面前自己没有希望了,学习成绩容易持续下降。
中国孩子大概90%都是上课外班的,上课外班以后,孩子的时间、空间就被填满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就不够了。现在的教育机制下,越发注重孩子自助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跟看书、画画一样需要时间来培养。
而且作为独立自助的学生,也需要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验别样的生活,和不同的人做朋友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被课外辅导班挤占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很多家庭习惯用现金或者等价物来作为奖励,成为诱惑、蛊惑孩子学习的利器。但其实效果可能并不如家长想象那般。事实是: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比如,在父母亲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能够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而是理性的交流、分享、协商,进而达成共识。
有资料显示,父母自己有学习、读书习惯的,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占31.31%,父母看电视、玩电脑以及看手机,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为27.43%。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所有的事情都给他准备好了,所有活都不让他去干。结果——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可以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只有3.17%。而认为应该做家务的,应该自我管理,优秀的孩子占了86.92%。
因为这是一个贯通的过程,只有让孩子有了管理自己事情的能力,才有助于他自己管理好学习。
有人调侃父爱,说“父爱如山,纹丝不动”。但在中国很多现实家庭里,父亲线%的家庭,父亲没有承担起教育的职责。而我们知道缺失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尤其是性格的培养有明显局限。性别认同会弱化,容易被母亲过分地呵护,过度地保护,缺少独立、勇于尝试的机会,缺少男子汉气概等。
之前也有过对父母做的调查发现,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认知主要停留在知道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孩子喜欢哪位老师、喜欢什么课。显而易见,父母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去,不了解孩子到底有什么愿望,不了解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的事,孩子到底崇拜谁?说明我们父母亲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线、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是有关?
凡是父母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比如真正的爱和接纳自己的孩子,花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有原则也很包容等等,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错。父母养育方式是比较消极的(溺爱、忽略等),孩子学习成绩相对来说是比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