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莱达f13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迹可循,家庭是土壤,父母是根本,孩子是果实,所有的因果关系都围绕着家庭和父母。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础是家庭。”
两个孩子在写作业,一位妈妈说:“好好写,别总是这么马虎。”可孩子仍然频频出错。
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轻言细语:“这么认真,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结果孩子完成得又快又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现象,是指他人的期望会影响行为模式,从而使现实最终向期望靠拢。
爱迪生小时候思维异于常人,老师认为他有精神缺陷,妈妈却坚持说:“我的孩子是个天才,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多少父母以爱之名,一辈子都在牵绊孩子:溺爱他,绊住他的成长;束缚他,绊住他的高飞。
“小孩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指出,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无优劣之分,只是获取的能量不同。
IQ越高的人,其内向型性格的倾向越明显;在一群成功者当中,有将近70%的人属于内向性格。
孩子的成长之于父母,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我们一边欣喜着孩子成长的点滴,一边为孩子的一切殚精竭虑:
“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蜕变的契机;他走过的每一小步,都是迈向世界的一大步。
可事实上,他们不是在傻傻等待,而是在默默积蓄力量,时机一到,他会以燃烧的姿态,爆发自己的能量。
就像四川的“鬼竹”,生长的前5年,几乎看不到它长大,直到第6年,它会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长到30-40米。
科学家对大脑发育的纵向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的大脑至少要到25岁才会完全成熟。
最扎心的回答:“当周围全是异样的目光,而他们冷眼旁观,还觉得你没用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会闯祸,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好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补刀场;是能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哪怕看起来孩子很笨,无法出人头地,哪怕有人说孩子很差,已经无可救药,也要坚定地告诉他:我爱你,并且会永远和你站在一起。
当他拥有鲜花和掌声,我们在台下默默守望;当他跌入谷底,我们给他触底反弹的勇气。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怕耽误功课;孩子功课好,他要求音体美也要样样行……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苛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父母事无巨细的掌控,以及孩子日趋深重的无力感。
在完美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不敢去尝试,不敢去试错,自然也无法摸索着走向成功。
与其把孩子逼成所谓的“完美”孩子,不如放下焦虑,用接纳和信任,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
父母的使命,是理解和悦纳每一个孩子的不一样,是关注并呵护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求,然后允许他以自己独有的姿态绽放。
这些回应,无疑是告诉孩子:失败是可耻的,只有“赢”,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著名校长李希贵说:“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面对挫折,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情感支持,其次是一起面对挑战和困难的行动。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就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好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优评师”:肯定他的努力,欣赏他的态度,鼓励他的创意,赞美他的坚韧。
正如作家林清玄所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与赞赏。”
其实,那个看似温吞的孩子,只是有着自己的发展时区,在时区里踩着自己的步程。
有人说,当了父母才知道,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想到与做到的距离。
是遵循孩子的天性,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是给自己放松的机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只能睁大双眼,随着路况调节车速,时而变道,时而刹车,偶尔遇到红灯,该停就停。
本文来源|妈妈抱团(ID: mmbaotuan),妈妈的辛苦和幸福,我们都懂;妈妈们的成长交流平台,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