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光蓝色蟹壳上个周末,我们出去办事,本想带两个孩子一起出去,办完事后还可以一家人逛逛。结果11岁的大宝说什么也不愿跟我们出去——他只想跟他约的小伙伴在小区花园里玩“枪战”。
最后,我们只带着二宝出去了。路上,先生感叹说,“儿子长大真是由不得父母了,以前到哪都巴不得粘着我们不放,如今想叫一起出趟门都难!”
当今社会,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我们都想要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安全庇护。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尽早独立,另一方面却又希望自己被孩子所依赖——不能脱离视线和所控范围,否则就难以安心。
孩子究竟有多依赖父母呢?让我们回想一下宝宝小时候睡前的小动作就明了。他睡觉不仅要你陪在身边,还要抱着你睡,要你眼睛盯着他睡,要牵着你的手睡,甚至要抓着你的头发睡……
生物学:宝宝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婴幼儿阶段,他们无法独立生存和满足基本的需求,唯有依赖父母提供食物、日常护理以及安全庇护等,这是一种刻在生物基因里的本能。
心理学:孩子天生自带寻求亲近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促使他们寻求父母关爱、陪伴和支持。家长可通过与孩子肢体接触、亲子互动等,使其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社会文化:无论在哪一个社会文化中,父母都被赋予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这种社会角色定位,注定会强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并使得这种依赖被视为正常、合理的存在。
所以,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与父母建立联结了。当这种联结形成以后,孩子才开始在身体上和情感上分离,继而敢于离开父母去探索世界,并学会成为一个情感自主的人!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认为:适度依赖是一种能力,它让人更容易与他人融合亲密,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既然依赖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那么它便不是一个贬义词,并不代表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依赖反而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表现。
所以孩子依赖父母,也无需自责。反倒是,生活中我们不应一味地要求孩子坚强独立,学会适度的依赖,并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求助,才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更有帮助。
联结方面: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陪伴,建立起深厚的亲子关系。比如,每天固定时间陪孩子玩耍、亲子阅读、讲故事等,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爱,并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与安全感。
分离方面:我们需引导孩子逐步适应分离的场景。比如亲子处在不同房间,或妈妈离开/外出一小会。逐渐将分离时间延长,也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稳定的“分离仪式”——每次离开前给孩子一个拥抱,并告诉他,自己很快就会回来。
通过以上操作,让孩子逐渐理解并接受:分离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爸爸妈妈在或不在,自己都是被爱着的。如此,孩子才能慢慢适应分离,并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独立!
适当延迟满足,是为了让孩子懂得为长远、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放弃目前较小的满足。适当的延迟满足,能帮助孩子发展自制和自律能力,避免因为“有求必应”而产生过度依赖。
例如,当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时,我们可以告诉他,这个玩具不是必需的,但可以等到生日或表现好时作为奖励买给他。
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和体验其他趣味活动,如阅读绘本、玩益智游戏、去户外游玩等,让孩子在等待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
求助与独立,并非对立和矛盾的关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和寻求帮助,都是很自然的事;遇到无助的时候,父母始终是最坚实的依靠,父母不在时也可救助他人。
日常当中,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一种认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积极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时,要知道怎样求助他人。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始终依赖,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是@莞家妈妈,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感谢支持关注,一起科学育儿,智慧养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万斯:特朗普一旦获胜就会与俄展开结束乌克兰冲突的谈判
三星可能在 Galaxy S25 的 Exynos 2500 芯片中使用硅电容
谷歌 Pixel 9 Pro Fold 折叠屏真机曝光:圆角矩形相机、潜望长焦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