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电力邮件系统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在全凭人类意志诞生的时尚圈内,八卦的光荣传统已绵延百年。
20世纪初,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在法国巴黎开启时装设计师的生涯。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香奈儿所代表的清新自由的服装风格因此获得机会——一个残忍的机会。
20世纪初,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在法国巴黎开启时装设计师的生涯。/图源网络
正如法国流行趋势研究专家多米尼克·古维烈(Dominique Cuvillier)所言,战争反而加快了女性独立的步伐,“她们不得不穿起短裤,家里家外地辛勤劳作,以养活家庭,并维持战争经济的运转”。
女人们争相效仿香奈儿的风格,宽松的针织衫和长裤风靡全法国。然而,天才从不孤单。正当香奈儿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艾尔莎·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从美国纽约来到了巴黎。
1924年,艾尔莎陪挚友、法国达达主义画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妻子加布里埃尔(Gabrielle)去试装,进而与设计师保罗·波烈(Paul Poiret)相识。
尽管艾尔莎那时负担不起自己相中的几套服装,但保罗建议她以借穿的形式带走它们——他可不想错失这样一位迷人的女性展示他的设计的机会。
奢华精美的服装激发了艾尔莎的灵感,她很快便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独立设计师。不过,香奈儿最初听到她的名字也许更早,因为她们都是文艺界名流经常光顾的一家餐吧的常客,两人的朋友圈也有很多交集。
不仅如此,香奈儿与艾尔莎还有许多相似的性格特征,如强势、独立、不羁而富有开拓性。只不过,家庭条件优渥、从小受到艺术熏陶的艾尔莎似乎更能与艺术家打成一片,她的设计风格也呈现出超乎常人的狂放与热烈。
这样看来,她们原本可以在事业上“各生欢喜”,但香奈儿的性格和经历偏教她锱铢必较,不允许任何人觊觎自己“时尚女王”的宝座。艾尔莎不仅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也激发了她体内最暴躁的鄙夷因子。
和她的时尚引路人弗朗西斯一样,艾尔莎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制衣及打版技巧训练,香奈儿称她为“那个做衣服的意大利艺术家”以示嘲讽;艾尔莎不甘示弱,她抓住香奈儿的出身进行反击,称其为“那个做帽子的人”。
1931年的某一天,香奈儿接到米高梅电影公司创始人塞缪尔·高德温(Samuel Goldwyn)的越洋电话。这位大制片人看不惯好莱坞女星粗俗的打扮,希望香奈儿能为她们设计一些优雅的服装。
没承想,好莱坞女星们嫌香奈儿的设计过于呆板沉闷,拒绝在颁奖典礼上穿着。更令香奈儿光火的是,她们中的许多人,如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梅·韦斯特(Mae West),扭头选了艾尔莎设计的裙子,还成了她的忠实客户。
从那以后,艾尔莎的事业版图在美国飞速扩张,她还在1934年8月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时装设计师。
20世纪30年代中期,香奈儿与艾尔莎的竞争趋近白热化。当她们的共同好友、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和让·谷克多(Jean Cocteau)宣布与艾尔莎联手设计服装时,香奈儿的骄傲几近崩塌。
艾尔莎的设计被一些评论家看作超现实主义的源头之一,单从创作风格来看,她的确跟两位艺术家更加亲近。事实也证明,他们天衣无缝的合作魅力无边。
1936年,香奈儿的忠实客户沃利斯·辛普森(Wallis Simpson)身着艾尔莎与达利、谷克多联合设计的“龙虾裙”,出席自己与温莎公爵的盛世婚礼。看到照片的香奈儿登时认定,两个艺术家背叛了她,他们倒戈相向,不再是她的朋友与支持者。
几年后的一次舞会上,香奈儿与艾尔莎佯装友好,携手共舞。怎料香奈儿“不小心”将艾尔莎引到燃烧的蜡烛旁,艾尔莎的树形礼服瞬间被点着,场面一度失控。
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乱了她们之间的争斗,更打乱了她们的工作和生活:香奈儿的时尚帝国在战后迅速复原并再次崛起,但围绕她的“卖国争议”从未断绝;艾尔莎的晚年看似平静,但她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品牌正式重启。
艾尔莎移居巴黎的前一年,她的意大利同胞古驰奥·古驰(Guccio Gucci)在佛罗伦萨开设第一家古驰店铺。1925年,古驰奥的长子阿尔多·古驰(Aldo Gucci)开始参与家族生意,并为其设计了以父亲名字为灵感的“双G”品牌标志。
这个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十分团结,至少在发迹时确实如此,就像古驰的老职员弗朗哥·吉塔尔迪(Franco Gittardi)对《古驰家族》(House of Gucci)作者萨拉·盖伊·富顿(Sara Gay Forden)所讲述的那样:“阿尔多总是在取得家人一致同意后才做决策,不过家族成员们通常会按他的想法走,因为他们相信他的直觉。”
在阿尔多的带领下,古驰家族上下一心,生意越做越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能击垮他们。他们还因时制宜,用战时供应相对充足的意大利黄麻帆布打造出经典的“钻石面料”(Diamante)。
二战后,古驰稳步发展,触角伸向美国。然而,乐极生悲,纽约新店开业仅两周,便传来古驰奥去世的噩耗。那是1953年,阿尔多、瓦斯科(Vasco)、鲁道夫(Rodolfo)三兄弟继承了他的遗产。
1974年瓦斯科去世,股份由阿尔多与鲁道夫平分。《古驰家族》写到,阿尔多及其儿子们对该结果非常不满,他们认为鲁道夫并未承担50%的工作。古驰家族维持数十年的和平表象破裂了。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阿尔多曾尝试成立古驰香水子公司,为他和儿子争取更多的收入,以缓解家族内部的紧张氛围,但并未成功。
在那之前,鲁道夫唯一的儿子毛里奇奥(Maurizio)交了个新女友——帕特里齐亚·雷吉亚尼(Patrizia Reggiani)。美国女装时尚杂志Town & Country称,鲁道夫对帕特里齐亚充满怀疑,甚至要挟剥夺儿子的财产继承权来逼他分手。
年轻、倔强而痴情的毛里奇奥还是娶了帕特里齐亚,和父亲彻底闹翻,僵局持续了数年。所幸这段插曲并未影响他的家族地位,他一直是阿尔多的左膀右臂,并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公司实权。
1980年,阿尔多之子保罗(Paolo)的贪婪激怒了他的父亲和叔叔,他们不仅解雇了他,还以侵犯古驰商标权为由起诉了他。两年后,保罗指控其父亲、叔叔、亲兄弟和堂兄弟违约及侮辱诽谤,并称兄弟们在某次董事会上对他进行了人身攻击。古驰家族的画风逐渐“狗血”。
这方尚未唱罢,另一方急于登场。鲁道夫去世后,毛里奇奥发动了新一轮的家族战争。
战争的导火索其实早已埋下。当年瓦斯科去世时,阿尔多从自己继承的股份里拿出10%分给几个儿子,鲁道夫的占股比例因而反超。
阿尔多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还掌管公司大权,只要鲁道夫还活着,就没有什么问题。可他把侄子培养得过于优秀了,毛里奇奥经过一番运作跃升为古驰最大的股东。1984年,他一举取代阿尔多的位置,并将伯父踢出董事会。
功成名就的毛里奇奥爱上了宝拉·弗兰奇(Paola Franchi),他不再需要一个机敏犀利的妻子,进而与之分居。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保罗举报阿尔多偷税漏税,将其送进监狱,完成了自己的“复仇”。
被丈夫抛弃的帕特里齐亚变得越来越不可爱,也变得越来越可怜。1992年,她罹患脑部肿瘤。一年后,阿尔多的子女与追随者相继离开古驰,毛里奇奥的股份也被稀释。历史悠久的古驰就此易主,留下一地“狗血”。
1995年3月,汤姆·福特(Tom Ford)带给古驰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唤醒了这个沉睡已久的品牌。怎料几周后,它的前主人毛里奇奥却永远沉睡了——他身中4枪,血染米兰帕莱斯特罗大街。
帕特里齐亚被指买凶谋杀前夫。案件经过5个月的审理,她被判处29年有期徒刑,最终服刑17年。出狱后,她告诉美国《人物》杂志:“我既没有罪,也不无辜。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误会。”
毛里奇奥去世的第三年,古驰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在汤姆的带领下,品牌全球收益激增。然而,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乘虚而入,侵吞了古驰34.4%的股份。
2000年,年轻的英国设计师李·亚历山大·麦昆(Lee Alexander McQueen)用绷带元素打造出震惊世界的“Voss”大秀,并将品牌51%的股份卖给了古驰;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在迪奥(Dior)的日子滋润依旧,他用一系列复古的街头元素致敬了品牌历史。
巧合的是,约翰和李是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同门师兄弟,他们也分别是纪梵希(Givenchy)的第一和第二位英国籍创意总监。
次年,LVMH把古驰卖给巴黎春天百货集团(PPR),即如今的开云集团(Kering);李与纪梵希的缘分走到了尽头……层出不穷的“狗血”事件见证了21世纪时尚史的开端,也见证了约翰与李这对天才的陨落。
“他是诗人与商人的奇妙结合,”汤姆这样形容李,“因为他很实际,所以他明白你可以在T台上表达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但你也需要在衣架上挂一些美丽的东西给商店销售。”
资深时尚记者、作家黛娜·托马斯(Dana Thomas)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李的偏爱。她在聚焦约翰与李曲折人生的著作《国王与诸神》中表示,李是技艺超群的挑衅者,也是时尚圈的受害者,而约翰不过是时尚圈的副产品。
成名后,李看起来还是有点乖僻,他十分依赖家人和朋友,视母亲为最重要的人生伙伴。相反,约翰成功后跟家人脱离关系,他很享受摇滚明星般的待遇,过着奢靡的生活。
作为两人入行以来的跟踪报道者,黛娜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她在书中透露,李对约翰1988年设计的一条白色贝壳裙极为痴迷,他曾多次尝试超越约翰,设计挑战重力的裙摆结构。
很遗憾,他的努力是单方面的,倨傲的约翰没有视他为竞争对手,或者说,约翰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千万别以为李是个好脾气的设计师,他的创造力有多惊人,偏执程度就有多磨人。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得不对日新月异的时尚行业做出妥协。正如黛娜所言,从每年设计两三个系列到每年设计二三十个系列,从为艺术而设计到为售卖而设计,“他们背靠企业成为明星设计师,也将自己的情感和创意燃烧殆尽,走向自我毁灭”。
2010年,母亲的死成为压倒李的最后一根稻草。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约翰的忍耐也到了极限。2011年年初,他因极端言论,被迪奥方面解雇。
一代明星设计师狼狈退位,品牌成为时尚圈的新“国王”。人们很快就从忧伤中走了出来,行色匆匆地赶赴下一波潮流与下一场时装秀。看啊,当今时尚圈不相信眼泪。也许黛娜是对的,“那里没有诗意,没有真心,没有焦虑,只有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