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乱中医认为“热生湿”,夏季天气炎热,湿热之邪作为毒素在体内潜藏。秋季主“收”,万物趋向于以收藏为用,毒素也易在体内蓄积。秋季正是排毒养生的黄金时期,如不能很好地排出体内毒素,易导致各种疾病。
我们平时常说的“毒”,中医认为是具有秽浊之性,强烈致病性的因素,《黄帝内经》有寒毒、热毒、湿毒、风毒、燥毒等说法,后世一般将“毒”分为外毒、内毒、杂毒等。
是指脏腑功能紊乱,气血经络郁阻,病理代谢产物蓄积而生的毒,也包括痰毒、瘀毒、尿毒、粪毒及情志不遂所致的气毒等。
则有“蛇毒”“水毒”“虫毒”(蜂、蝎、蜈蚣等蜇人)及药毒、食毒、酒毒等。
中医认为“毒素”种类繁多,局部表现为皮肤或肌肉组织的红肿、发热、疼痛、斑疹、痘、痧、化脓、溃烂等,内部组织也可出现红肿、溃烂,如阑尾炎、肝脓肿等。全身则有发热、呕吐、出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神志异常等表现。以下是人体中常见的几种“毒素”:
“气毒”与气机失调密切相关,影响气血流通,供血不足。脑部供血不足会导致头晕,肺部供血不足会引起胸闷,肝脏供血不足则可能造成肋部或侧腹部疼痛。
当汗液无法及时通过毛孔排出时,代谢物和毒素会在体内滞留,成为“汗毒”。这可能使得体内的寒气和湿气聚集在关节部位,导致关节疼痛;许多感冒症状也是由“汗毒”引起,表现为呼吸道不适。
“肠毒”堆积的主要原因是胃肠功能紊乱,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排泄。口臭、上火、肠炎,甚至肠癌都与“肠毒”有关。
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能过滤血液中的毒素,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如肾气不充,排毒功能受限,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在血液中积累,可能导致尿液浓缩、尿路感染、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
肝是代谢的重要场所,参与脂肪、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并将脂肪转化为能量。肝气不舒,会导致脂肪代谢异常,体内脂肪过量积聚,可能产生“脂毒”,引发血脂异常,伴有头晕、嗜睡等。
当气血不畅时,血液流动受阻,易导致血液淤积,无法充分滋养脏腑和四肢,久而久之会产生“血毒”,易在身体脏器的薄弱部位出现结节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与湿气。秋季气候宜人,是户外运动的最佳时期。快步走简单易行,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瑜伽通过拉伸、扭转等动作,促进淋巴液循环,有助于排毒养颜。秋季运动宜缓不宜急,应避免大汗淋漓,以免加重津液耗散,运动前后应适量补充水分,饮用含有钠、钙、镁、钾离子的电解质水,帮助短时间大量出汗人群补充所需矿物质,辅助身体机能运作,维持体液平衡。
秋季易出现咳嗽咳痰、呼吸不畅等症状,可通过调节呼吸节奏保养肺脏。深呼吸和主动咳嗽有助于排出肺内残气和代谢废物,增强肺功能。
晨起、午休或临睡前,可在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深呼吸练习。吸气时抬起双臂,主动咳嗽排气,再放下双臂,重复10至12次,帮助清除肺泡中的杂质,保持肺部清洁。
秋季气温下降,食欲增加,建议避免过饥过饱,适当食用秋梨、蜜柚、芝麻、银耳、百合、山药等养阴食物,帮助排毒并滋养脾胃。
多喝水有助于加速代谢,减轻肝肾负担,促进有害物质的排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至1700毫升。可使用99.99%杀灭水中常见细菌病毒的净水器进行过滤,安全除菌的同时,还可保留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秋燥侵肺,会导致肺维护气机畅通、调节津液的功能降低,导致大肠传导无力,无法有效地推动食物残渣和废物向下排出,出现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敲打大肠经、按摩腹部等方法促进排便。
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菌类、水果、粗杂粮等,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清肠排毒。也可选择含菊粉、抗性糊精、半乳甘露聚糖等成分的天然膳食纤维补充剂,同时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元,缓解便秘,清肠排毒。
情志过度刺激会破坏五脏之气的平衡协调关系,导致体内皮质醇等毒素积聚,影响免疫功能。秋天还易出现“秋郁”,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及时宣泄调整,可通过唱歌、秋游登高等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睡眠是身体进行修复与排毒的重要时期,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恢复与提升,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早睡可顺应阴精收藏,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天应在晚上9至11点入睡,早上5至7点起床,避免熬夜。
[1] 《云南中医》秋天是“排毒”的大好时机!最全的各大器官“清洗方”,人手一份
[2] 《黄帝内经》秋天不排毒,常年身体堵!先排毒,再进补!再不看就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