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白木莲年之前,海淀区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根据社区居民慢病管理的需求,设立了老年康复照料中心。这是北京市医养结合战略的最早探索样本。之后五年,随着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医养结合”的规划逐步明晰,海淀区卫生计生委在医养结合工作中不断推出新的探索。
今天开始,健康海淀将推出海淀区“医养结合”探索系列报道,带大家详细了解海淀区在医养结合方面的各类探索和成效。
今天,我们先走近北京市首家老年康复医联体,看看海淀如何推行老年患者的分级诊疗。
患者扎堆大医院带来的“恶果”,在人口老龄化急速的大城市尤为明显。北京市很多大医院的急诊科存在老年复杂慢性病患者、终末期慢病患者长期滞留,急救床位“周转失灵”问题。
因为出院后往往因护理不当导致急症复发,去大医院却排不上床位;又或者基层医院不收伴有复杂慢性病的老年患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作为康复医疗服务的主体对象,各种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化带来的功能障碍患者和各种功能障碍的残疾者已不再满足于疾病的及时救治,而是希望有尊严地重返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多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康复医疗工作,着力推动康复医疗事业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不高,仍无法为综合医院患者度过急性期后提供连续服务。
如何进一步统筹好康复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区域内康复专科医疗资源整合和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作为海淀区四大特色专科医联体之一,2015年11月12日,老年康复医联体正式启动。
北京老年医院作为核心医院,与海淀区包括民营三级康复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内15家医疗机构签署医联体合作协议,将建立专科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明确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让多种急、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在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享受到连续、完整的诊疗、护理、康复服务。
老年医院也会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具体需求,选择部分科室形成对口帮扶关系,通过专家出诊、查房、病例讨论、带教、培训等方式,提升成员单位业务水平;同时开展制定面向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全科医师(老年)培训、专科技能(专项技术)、护理三基三严等各类培训班,组织多学科专家团巡回指导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医政管理和院感防控管理,开展老年相关专业学科、康复医学科带教基层医师工作。
老年康复医联体内,还建立了医联体远程诊疗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检验诊断中心,通过远程医学教育培训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影像、检验会诊工作。
今年上半年,北京老年医院在强基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基层方面,其中到成员单位诊治患者358人次;培训方面,举办8次培训,14名专家参与,224人参加培训;进修方面,有4名成员单位医生到北京老年医院进修。北京老年医院和成员单位间转诊也取得初步成效,其中门诊上转患者88人次。
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6-2017年度的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今年将完善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在内的四类慢性疾病转诊制度,这四类慢病都是老年人群体好发的,随着标准的制定落实,流程的优化完善,我们对该医联体的双向转诊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其实,随着医改的深入,能否真正让分级诊疗深入民心,让患者顺利从上而下转,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
“对于老年康复医联体而言,今年上半年主要是强基层打基础阶段,上转路径还算通畅,但下转路径限于目前基层服务能力、医保药品目录、基本药品目录因素制约,还存在转不下去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站在医疗、医保、医药三联动系统高度,协调出台配套政策。”海淀区医疗联合体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指出。
除了床位问题,报销比例问题、基本用药目录问题等,都是影响着患者是否愿意选择留在基层医院的重要原因,这些还需要逐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