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仲谦车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值得我们去投资和储蓄。那么,在双11购物狂欢到来之际,除了要考虑购买日常用品和衣物,我们又该如何为家庭做健康储值呢?哪些健康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怎么买才物有所值呢?一起来看看吧!
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购物计划,才能真正做到为健康储值。我们可以从保健器械、体检、OTC用药以及营养品等多个方面提高生活质量,为健康加油。
健康管理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一些保健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智能手表等可以帮助我们监测健康状况,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在选择保健器械时,我们要关注品牌、型号以及实际需求。
定期体检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在“双11”期间,我们可以购买体检套餐,享受折扣价。通过体检,及时发现身体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生活习惯方面做出积极改变。在选择体检项目时,我们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
家庭药箱中常备一些OTC(非处方药)是很有必要的。OTC用药通常用于缓解一些常见病症,如感冒、咳嗽、头痛、胃痛等。“双11”期间,我们可以购买退烧药、感冒药等OTC用药,以备不时之需。
营养品是给身体提供能量和养分的重要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需要关注营养的摄入。比如深海鱼油和卵磷脂这两个营养品,它们是国际公认的“血管清道组合”,搭配在一起能够协同增效,对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
健康食品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11”期间,我们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健康食品,如有机水果、蔬菜、全麦面包、坚果等,这些食品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均衡的饮食。就拿坚果来说,富含健康脂肪和蛋白质,可以作为零食或加入饮食中。
另外,提醒大家,当我们在购买这些健康好物时,记得要关注品牌和质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购买,不要盲目跟风。
随着晒背、八段锦、三伏贴、艾灸、刮痧等传统中医保健方法走红网络,中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据官方数据显示,天猫“双11”预售首小时,电子艾灸、按摩器材、电动刮痧仪成最热门“养生三件套”。营养滋补品成交实现三位数增长,燕窝、人参、灵芝、冬虫夏草成为“滋补四大金刚”。
据了解,今年的“双11”以家庭为场景的健康消费呈现两大趋势,第一是居家健康管理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开始从诊所医院走向家用场景,进行诊疗、护理、保健,小型化、智能化的医疗器械成为家庭标配。人们开始购买家用呼吸机、雾化器和洗鼻器等医疗器械,在自家构建“小诊室”;第二是囤健康的趋势显著,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填充药箱,家庭常用药、慢病药品储备充足,带来满满的健康安全感。
从数据上看,天猫“双11”预售首小时,呼吸机成交同比增长250%、制氧机成交同比增长130%,助听器成交同比增长425%。“黑科技”加持的医疗器械受到消费者热捧。例如,随着技术更迭,专业助听器也可以线上智能验配,帮助更多老年人及其家庭解决听力受损问题。
据悉,在此次“双11”的首日数据中,还呈现出了另一个尤为显著的新趋势:健康养生已经成为一个全年龄段覆盖的常态化需求,年轻一代正在转化为“双11”的强劲购买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趁着“双11”囤货保健品,据相关数据,今年“双11”期间,阿里健康大药房预售销量最高的品类分别是维矿物质、隐形眼镜和眼用OTC药品,维生素D、玻璃酸钠滴眼液、维生素AD霸榜预售爆款前三。
从保健食品/膳食补充食品行业的热门预售商品排行来看,植物果蔬酵素、胶原蛋白肽饮、即食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产品均在今年天猫“双11”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热捧。
此外,年轻宝妈群体也是今年“双11”购买保健品的主力人群,她们在为自己购买美白抗衰等美容功效保健品的同时,也为孩子购买维生素、液体钙、DHA等营养补充剂。
受健康消费年轻化的影响,蓝帽子保健品行业也在悄然变化。据天猫官方数据显示,深海鱼油、益生菌、辅酶Q10等产品均成为今年“双11”首日预售中最受欢迎的保健单品。
“双11”大健康产品热销的背后,反映了消费者健康管理观念的升级。消费者对于身体健康管理从以往的偶发性、应对性,逐渐向主动性、常态性转变。
“‘双11’,我的购物‘战场’在健康领域。”正在读大三的何青买了U形枕、筋膜枪、滴眼液、暖宫贴、足浴包、黑芝麻……
为何“囤”大量养生产品?何青说:“平时学习压力大,颈椎和眼睛都明显发酸。有一次去看医生,他建议我日常注意保暖,所以就等着“双11”大促解决问题了。”
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担心身体出现“不适”。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见的身体问题集中在眼部,超过56%的受访年轻人有近视、眼干燥症等眼部问题,此外,还有35.08%的受访年轻人被失眠困扰,32.96%的受访年轻人有脱发问题。
像何青一样趁“双11”大促“囤健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这也使得各电商平台开始用各式各样的大促方式吸引年轻消费者。综合分析电商网站发现,关于面膜、鱼油等多个健康消费品类的厂商,都倾向于将产品降价的“直给式”优惠;体检机构、牙医诊所、医美机构等垂直类服务供应商,更依赖于推出各种组合式服务套餐;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则以健康清单、器械指南等方式进行推送,用组合打包购买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面对五花八门的营销方式,消费者选择付费的动力依然是“品质”和“价格”,做足功课才会下单。
值得注意的是,从养生茶、筋膜枪、艾灸仪等保健产品到健康套餐、体检套餐……年轻人对医疗保健的定义早已不再是“保健治病”“预防为主”,而是打上了“改善状态”“追求美丽”等标签。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很多年轻消费者对于“医疗保健”的概念不仅从“只为治病”升级到了“预防为主”,还进一步提升到了“改善状态”,甚至是“追求美丽”。
“年轻群体健康理念提升,防病治病的关口前移,这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福建老年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卢照应说,“以骨科为例,颈肩腰腿痛是门诊十分常见的骨科问题。对于初发的、病情不太严重或病程较短的关节劳损患者,我们赞成患者通过简单的膏贴类产品、理疗产品改善症状。”
但谈及对于健康产品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医生们都持保留态度,并建议消费者不可过于依赖。
“固然一些理疗仪有一定辅助保健的作用,可一旦疾病有加重趋势,或使用产品后没有好转迹象,应及时上医院评估这些产品的适应性,以免延误治疗。”卢照应说。
针对不少打着可以抗氧化、防衰老名号的养生产品、美容用品,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郭志辉表示,这些产品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抗衰老效果,目前还未有确凿的数据支撑,仅依靠这些产品来保持健康,提升颜值,其效果还有待商榷。
“当下很多年轻人‘敷最贵的面膜,却熬最晚的夜’,养生产品不能弥补身体的耗损,年轻不是本钱,做到阴阳调和、作息有节、饮食有度、运动有序,才是手握健康的关键。”郭志辉说。
和“双11”期间疯狂“剁手”的年轻消费者相比,“00后”小刘显得较为冷静。面对网络上各种纷繁复杂的健康类产品,小刘有自己的一番考量。“同样的货品,比如乳胶枕头,身边很多人推荐买,但网络上价格差异太大了,我担心买了之后就变成交‘智商税’了。”
事实上,和小刘有同样顾虑的消费者也不少。购买规则太复杂、产品信息不清晰、售后服务不到位,是近年来“双11”被外界诟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论营销手段多花哨,终究抵不过安全性。”对于爱美的职场达人周芝依来说,新服务模式的产生固然有吸引力,但她认为不应只关注产品的营销,还要充分考虑服务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周芝依原本计划购买一些医美产品,经过比较和考量,她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了某医院的医美套餐,“考虑到医院更加有保障,所以我更加倾向于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医疗保健”。
对此,一位有着多年求美经验的用户透露,做医美项目最主要还是看医院和医生,“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不管是大卡还是小卡(多次或单次),不要看到活动价很香就闭眼冲了,谁知道最后给你用的机器和产品是不是真的?不然你去看看项目关联的医院,再查一查它的相关信息,说不准是一堆‘惊吓’正等着呢。”
针对近年来逐渐火热的医美产品和医美项目,福建省康复医学会整形与美容专业委员会主委、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郭志辉也提醒年轻的消费者,选购时要擦亮眼睛。“医美产品有严格的界定,只有‘械字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美产品。”
此外,每个人的皮肤情况不同,需要抗炎、修复、保湿还是祛斑,最好先去正规医院皮肤科做个评估,再根据皮肤状态选择相应的美容产品或项目。特别是要购买玻尿酸注射、热玛吉等医美项目时,最好选择正规医院。
若优惠价格与实际价格相差太悬殊,郭志辉建议消费者也要留心产品的品质,以及是否有以次充好的问题。不能仅凭主播们极具煽动的话语或让人心动的价格,就头脑一热地加购物车。消费还是要回归理性,避免踩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