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雨贴身保镖冯峰鹤壁,一座豫北大地上的明珠。它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市委、市政府科学论证、英明决策,抢抓机遇,三次果断南迁,带动中心城区走出山区、走出封闭,走向平原、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事实证明,鹤壁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党带领鹤城儿女勇立潮头、砥砺求进、赶超跨越的奋斗史,正是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才有了鹤壁从豫北小城到中原名城的时代巨变。
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第4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鹤壁市的决定,市区选在了煤炭资源丰富的鹤壁集。
鹤壁建市初期,一大批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响应党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鹤壁建设一线,短短几个月之内,在井筒建设、巷道掘进、地质勘探、采煤技术革新等方面,接连创下了全国煤炭系统15项新纪录。
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市直机构不断增加,当时狭小的鹤壁集无法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建设新市区迫在眉睫。市委、市人委经过考察论证,认为大胡(因紧靠大胡村而得名,即现今山城区政府所在地)地势相对较为平缓开阔,且不占农田,适于城区建设。但建设一个新城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情况下,为保证工作正常开展,1957年12月,市委、市人委临时由鹤壁集迁至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山城区。
1958年,鹤壁市煤炭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再接再厉,又创下了74项全国新纪录,媒体对此竞相报道,鹤壁这座崭新的城市,也开始逐渐被人们熟知。
据《鹤壁市志》记载,1958年鹤壁矿务局四矿、七矿、八矿、九矿等煤矿先后开工兴建,一矿、二矿、三矿相继投产。其中,三矿风井月进65.13米,主井楼7天零4小时建成,双双创下全国纪录。1959年4月,在鹤壁市建市两周年之际,国家煤炭工业部、全国煤矿工会在鹤壁市召开了全国煤矿基本建设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煤炭管理局的局长和总工程师500多人参加,新华社、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河南电影制片厂还为此专门拍摄了专题纪录片。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郭沫若有感鹤壁市社会主义建设形势还提笔写下西江月一首,“鹤壁蒸蒸日上,乌金滚滚汪洋。协同钢铁与棉粮,高举红旗迈往!”
“那时候国家能源紧张,火车轮船需要煤,炼钢发电需要煤,居民取暖也需要煤,全国煤炭形势非常好,咱鹤壁的煤发热量高,很受欢迎。”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的煤矿退休工人常青民说,“那时候矿上提倡出满勤、干满点,多出煤、出好煤,工人的思想觉悟都很高,没有特殊情况,春节假期也不回老家,自愿坚守在岗位上。”
经过短暂的过渡期,1959年1月,市委、市人委由中山迁至大胡,并在此一驻就是40年。在此期间,鹤壁市的机械制造、无线电信息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时候城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低层楼房渐渐多了起来,但整体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常青民说,“当时的道路大多还是石子泥土路,有一次我穿了一双新买的布鞋出门,结果没走到地方鞋子就被石子磨出一个洞,可把我心疼坏了。”
后来,大胡主城区的工业经济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电力、电子、化学、医药、冶金、建材、机械、纺织、服装、食品等多业并举的格局,为全市行业最为齐全的城区。
然而,因地域有限,此时的大胡已趋于饱和。同时,地处丘陵盆地,投资环境差,吸引外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城市发展。
1986年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为鹤壁主城区再次南迁提供了空间。1992年7月,市委、市政府站在拉动全市发展、促进城市品位提升的战略高度,决定在全市中心、淇河之滨的大赉店兴建鹤壁市淇滨经济开发区。
1992年11月1日,是一个永载鹤壁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淇滨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奠基,揭开了鹤壁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这个时期,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当时,整个开发区由一个小镇、一个小站和一片田野组成,站前的一条街包括两旁的乡镇站所和商铺几乎就是全镇的形象了,工业企业仅有浚县化肥厂、磷肥厂和几个乡镇小厂。鹤壁火车站就是原浚县火车站,是县级站,没有进行改造,仅有6对火车停靠。107国道尚未拓宽改造,长途汽车站没有建设,京珠高速公路还没有动工。新淇河大桥没有建设,河中仅有天赉拦河坝一道坝,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总之,开发区建设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沉睡的土地。”曾担任开发区管委会总工程师的郭玉岭与他的同事一道见证了一个神话的诞生,见证了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部变迁历程。
1993年春节,正当万家团圆、尽享欢乐之际,开发区的建设者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各主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大多没有停工。整个正月一直在紧张施工。淇滨大道建设工地春节期间同样是一派繁忙,卡车、挖掘机、推土机不停忙碌,干得热火朝天。
“1994年11月至第二年4月,被称为‘11·4工程’的太行山荒山绿化大会战全面打响,全市十万大军战太行,大家带着干粮、背着铺盖,进山植树,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我记忆犹新。”今年72岁的陈福朝时任郊区区委副书记,回忆起鹤壁发展的点点滴滴,他感慨万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刨鱼鳞坑,那会儿没有钩机、铲车,干活儿全靠镐头、铁锹,用不了半天时间,手上就能磨出水泡。”陈福朝说。
1999年5月,淇滨区正式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此后,金山工业园区、东杨工业园区开始建设,特邀中山大学专家高起点设计规划,招商引资同步进行,短短两年多时间,引入近百家企业,园区框架初步形成。陈福朝作为县级干部参与了园区的招商建设工作,他说:“其中的艰辛我永远不会忘记。知难而上、坚韧不拔,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中心城区3次南迁见证了鹤壁人民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艰辛探索,记载了城乡协调一体的华丽嬗变,描绘了建市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
没有思想的破冰,就没有行动的突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鹤壁中心城区的三次南迁,也是一部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实干的奋斗史。
2007年鹤煤集团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常青民的老同事、老伙计先后把家搬到了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大家伙儿住房的安全问题解决了,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先人民之忧而忧,让老百姓得到了大实惠。”常青民说。
为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增强民生福祉,2008年,市委、市政府重点谋划了三大战略支撑产业、两大新兴先导产业,金山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浚县产业集聚区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按下发展“快进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城区人口不断增长,为了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条件,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于2012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2019年4月,鹤壁东区“诞生”,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承载着富美鹤城的美好未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鹤壁东区栉风沐雨,朝乾夕惕,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思路清、发展方向明,推进快、效果好,走出了一条鹤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鹤壁东区作为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按照“创新驱动先导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乐活区、人文风貌展示区、精明智慧践行区”定位,彰显自身优势、持续擦亮品牌,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拉动为抓手,奏响了新时代鹤壁高质量发展强音。
1957年建市之初,鹤壁GDP只有0.51亿元、人均GDP仅为84元,可谓底子薄、基础差;而2020年,鹤壁市GDP完成980.97亿元,正在快步迈向千亿门槛,还有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等方面56张“国字号”名片熠熠生辉。
如今的鹤壁,山水交融、蓝绿交织,碧空如洗、淇水如玉,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里的居住环境,可谓“人在花中行,楼在园中立”。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让新老城区市民共享发展成果,鹤壁市提出了“三区”协同发展要求。“三区”协同发展高度契合党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符合鹤壁市发展实际,站位高、理念新、格局大、方向准,为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与此同时,推进两县县城扩容提质,让小城镇发展特色更加彰显。
实力由“弱”变“强”,产业由“单”变“多”,城市由“小”变“大”,环境由“灰”变“绿”,百姓由“穷”变“富”,鹤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鹤壁市清洁能源与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日渐崛起,鹤壁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的华丽嬗变。
回顾鹤壁发展历程,正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识局破局、谋篇布局,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坚持中提升完善、在继承中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励精图治的鹤壁路径。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百年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任重道远,我们相信,鹤壁中心城区三次南迁中展现出的鹤壁担当、鹤壁精神、鹤壁情怀、鹤壁作风,将化作磅礴伟力开启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