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篮球之邪枫传说不久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央视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不小的古典诗词热。现在,这一场诗词嘉年华暂告一段落了,但人们对传统诗词文化的关注仍不断延续,由此引发的诸多话题也得到了人们的持续讨论。比如,古典诗词如何普及化、大众化?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怎样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之美在今天该以何种形式生根发芽?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古典诗词之美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的意义在于可以传达出一种生命力,让人拥有高贵、美好的心灵。学者叶嘉莹曾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她之所以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不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脉从未中断。诗词遗产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继承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认为,鼓励孩子从小学古诗词,是因为诗词能涵养一个人的精神。不可能让人人都写诗,但可以要求每个人都接受诗的教育,从诗中汲取营养。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考察的诗词作品从《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为了能让更多观众有“参与感”、能进入节目的情境之中,节目组在诗词选择和题目设置上颇费苦心。据主创团队介绍,他们选择的作品大部分是大家熟悉的,但又尽量把熟悉的诗词转化成新颖的、耐人寻味的考题。这让许多观众在看到这些“熟悉的陌生题”时,一下子产生共鸣。
在媒介专家靳智伟看来,《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
中国古典诗词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集合,而诗词大会让我们看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诗词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着古代人的意志、情感和趣味。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境,并基于此而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社会与生活。
阅读、背诵、理解、欣赏,这是我们进入古典诗词的方式。背诵的“量”固然是越多越好,但关键是“质”。学者傅庚生曾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读五十首唐诗,不如把一首唐诗读五十遍。”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小龙认为,对于从小就会背诵的很多名诗,很多人连诗歌的文意都有误解,对诗意就更难理解。于是,那些背诵最后只能成为炫耀的资本,并逐渐在记忆的沙漠中蒸发;而理解与欣赏却是内化的营养,滋润着生命之树。因此,我们不仅要能够背诵作品,更要对文本有准确的理解,真正体悟到诗词之美。
在诗词大会上,我们也能看到古典诗词给很多选手带来的影响。诗意就在选手们心中,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些身处困境的选手,从优秀诗词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强乐观、笑对人生。在这一点上,这些选手与古代诗人们接通了,他们分享到了诗词作品中关乎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的秘密。
文学只有与当下、与社会、与生命相联系才能更具活力。诗词大会中设置的“飞花令”环节,现在依然受到网友们的持续关注。在紧张的氛围中,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脱口说出的,往往都是已经化入潜意识的诗句。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典诗句的凝练和深入人心。有网友认为,在追求凝练这一点上,新诗创作应该不断向古典诗词学习。现在的一些新诗作品为了追求所谓口语、叙事而降低了对诗意的追求。当然,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在的新诗,“有佳句而无佳篇”并不是好事,“有佳篇又有佳句”岂不是更好?实际上,在新诗的发展史上,篇佳句亦佳的例子并不少。重温古典诗歌,面对新诗创作,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诗意、提炼诗句?
一场诗词大会是短暂的,但一段诗词之旅永远不会结束,传统诗词文化的热潮也将会延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会“俘获”越来越多的读者,家长们也会更加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去读古诗词。这当然是好事。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优秀传统诗词的传承自然是题中之义。诗教诗教,重在言传身教,希望家长们不仅要做孩子阅读古诗词的“监督者”,更要做他们的“示范者”。通过学习古诗词,体悟诗中的美,并由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此就能变成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只有这样,古典诗词热才能真正转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有效载体。(欣 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