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锋摩配店名字在人的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名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不同时代的名字往往可以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如先秦时期名字自然朴素,西汉时期名字积极进取,南北朝时期名字宗教色彩深厚,宋代名字老气横秋等。新中国成立前后,很多人取名或改名用“国”字,寄寓家国情怀,如取名建国、国强、国华、国英、国珍等,其余如建华、和平、建平等也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
名字一般由长辈所取,多反映了长辈个人的追求或家族对孩子的期许,也承载着一代人的精气神。由于各人或家庭的境界不同,名字所反映的境界和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名字也不再只是人的简单代号。
尽管名字里寄托着长辈和家族的意愿,但也存在改名的情况。其中主动改名原因较多,主要包括表明个人志向、因仰慕先贤等。
改名或取化名的情况在党建立初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较为频繁,这主要基于革命事业和保密工作的需要。周恩来和等人在五四时期组建了觉悟社,社员以抽签的号码为代号,分别化名伍豪和逸豪;为了避开政府的审查等原因,瞿秋白和沈雁冰用过的笔名有百余个,其中还有不少外文名;还有许多人在革命斗争形势严峻时期,以化名沟通联络,如曾用化名赵东、李得胜,曾用胡服、赵启,任弼时曾用胡少甫、陈林,陈云曾用廖仲仁、黄苏等。
此外还有一类以改名反映出了人的理想信念,反映出他们的初心使命。通过了解这些人改名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认识他们的初心使命,看到他们的理想信念。正如习所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那段改名背后的历史也正是这些人奋斗的历史和革命的历史。
第一类别名反映了人坚定信仰的初心。王尽美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20年夏,他和邓恩铭在济南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山东小组。1921年7月,他出席了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为秉持着“是尽善尽美的”这一认识,为了实现理想而献身就成了他的信念和使命,于是他在党的一大之后将名字从瑞俊改为尽美。这一信念在他赠友人的诗中有所体现“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与王尽美为尽善尽美的理想而改名类似,作为社会科学家的艾思奇,因为崇拜马克思和列宁(伊里奇)而把名字从李生萱改成了艾思奇。这个名字反映出他对于马列主义的信仰和憧憬。
第二类别名反映了人服务工农的担当。依靠工农、发动工农是我党建立之初就坚定执行的运动方针。在建党初期,同志就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并主张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更加注重团结广大农民的力量,将农民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有两位党史人物的别名体现了对工人和农民的感情。一是邓中夏,原名邓隆渤,字仲澥,与李大钊等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参加小组。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先后领导过多次工人大罢工。邓中夏在长辛店从事工运时,为便于工人记写他的名字,将仲澥改为谐音“中夏”。这个质朴的理由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使命感,邓中夏的一生也正是为无产阶级工人运动而闪耀的一生。邓中夏于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10月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另一位是罗亦农,原名罗善扬,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在莫斯科入党。1925年由莫斯科回国后更名为亦农,意思是既要为工人服务,也要为农民服务。这一改名体现了他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工作的认识,也体现了他服务工农的初心和对工农阶级的感情。
第三类别名反映了人救助大众的使命。其中于方舟最为典型。他原名于兰渚、字芳洲。五四运动前夕,曾作《方舟歌》一首,诗中写道:“狂澜四面严相逼,群众彼岸须舟亟。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努力壮尔神,努力执尔柁,战胜眼前魔,何愁苍海阔。”他以方舟自喻,希望自己成为渡人之舟,希望自己可以负任济苍生。于方舟的外孙阎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方舟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做好了为更多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准备。”于方舟的爱国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作为中国人,应该永远把爱国这份责任担在身上,不管你是什么地位、什么职业的人,应该像当初的他们那样,不计较也不顾及自己是不是人微言轻,只要去做,就可以让我们的民族一步步强大起来。”于方舟之后的人生也正是为这一理想信念奋斗的一生,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是天津革命青年的领袖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1927年秋,在领导河北省“玉田县农民暴动”时不幸被捕,次年一月英勇就义。
此外彭德怀和徐特立改名也属于此类。彭德怀,原名彭得华,报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时改名为德怀,这一名字取自《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他希望自己做个道德高尚的人,可以服务于大众。另一位徐特立在年少时,有一次乘船时见到许多人对船工态度蛮横,于是自诫以后若是科举及第,必不作欺压百姓的官员。于是从徐懋恂改名为徐特立,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此后,他通过行动表达着自己的特立和高洁。徐特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倡并于1919年亲自参加勤工俭学运动。1927年参加湖南农协工作,并在叛变革命、党的事业进入低潮期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充分表现了他为救国救民而不随波逐流的初心。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从这些鲜活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个性,也看到了时代性,看到了他们的初心使命,更看到他们的理想信念。他们心向马列、心向工农、心向大众。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
他们是革命先驱,在当年更是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其中王尽美27岁病逝、邓中夏39岁牺牲、罗亦农26岁牺牲、于方舟28岁牺牲,在大好青春年华,他们选择了,选择了中国,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使命,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习要求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因此,我们应在学习党史的基础上,从初心使命出发,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继承和发扬好这些革命前辈的精神财富,继续书写人为国为民的新篇章。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