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尘逸仙我出身农村,家里太穷没书可读,入校读书的语文课也大多是口号、语录、老三篇。当时农村娃儿想要脱离农村,岀路只有考上中专大学或者当兵。可读中专大学不看成绩,而是要看家庭成分和组织推荐,我家成分是上中农,没资格升学,改变命运脱离农村的梦想成了泡影。
爷爷和父亲解放前都是私熟先生,家里有不少古籍,都是竖排繁体线装书,那时还小,根本看不懂。待我能读书想读书时,家里却已经没有一本书了,因为那些“造反”的冲进来抄家,翻箱倒柜把几十本泛黄的线装书堆到院坝里,当做父亲的面烧成灰烬,父亲也只敢背着偷偷流泪。
改革开放后,我当兵到了部队,部队有图书室,我像是一头牛掉进了嫩草园子,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最初我当兵的目的,就是为能走岀农村,吃上供应粮成为城镇居民,战士是不能转为城镇户口的,只有提拔为干部或转为志愿兵才能。不巧那时遇到国家百万大裁军,部队不再直接从战士中提干,要成为干部就必须进军校培养。而我从事的是没技术含量的普通岗位,没有志愿兵的编制。只有进军校一条独路了,只得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可我自学了两年多,可始终因为基础太差,还是没考入军校,当了五六年兵,退伍又回到了农村。
干活种地之余,我忍不住扪心自问,难道要种一辈子田吗?在部队几年的书白读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农闲之余我又捧起了书本,不打牌不喝酒只读书,我算是村里的另类。别人在背后说风凉话,当兵都没混岀个名堂耍脱农皮?挖泥巴还把书捧到,能有前途吗?我装聋作哑,照样我行我素,读书学习。
机会总会垂青有心之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镇机关从回乡青年、中招聘干部,我参加招聘考试,成为一名基层干部,转变了身份。
我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喜欢买书,不喜欢借书。因为借的书有时间限制,还担心把书弄坏了,另外我读书还有一个毛病,爱把哲理句子、精彩段落画杠杠、打重点符号,若是借的书就无法乱画。记得我买第一本书是当兵后不久,到山东烟台岀差,花了一角七分钱买的《中学生作文选》,那时当兵一个月六块钱津贴,头三个月每月留一块钱,寄了十五元给家里交生产队倒找款。后来,我每到一地若有时间首先要去新华书店,花几角钱买一本书,一是以后有书可读,二是在不同的城市留下了纪念。对我影响较大的是1980年12月在江西上饶市新华书店花三角钱买的《应用文》,该书17章134页,我细统地进行了学习,把几种常用的公文等应用文范例进行了反复练习,后来对我考取基层干部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从部队退伍时行李中几乎都是书,我登记编了号的,一共68本,大多是写作基础和文学类书籍。参加工作后经济条件好了,见到有喜欢的书就买。
我藏书中最小的是《江西省1979年月历》,只有七八厘米宽十厘米高,重只有8克,定价4分钱,虽然又小又轻,里面知识还很丰富,有中国历次代表大会一览表,重要纪念日和节日,每一页有世界之最、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各三条,还有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等内容,不但有1979年全年的日历,还有那么多知识,还小巧可爱。我很珍爱它,它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获得的奖品,保存至今完好无损!最大的书是《鲁迅经典》。最重的是1989年版的《辞海》,有3120克,有15884000多个字,最贵的书是去年11月买的粱晓声的《人世间》,上中下全套238元。
这些书,我一有时间就读,有时在家里看,有时在公园里看。特别是冬天有太阳的下午,我在公园喝坝坝茶,边晒太阳边喝茶边看书,那感觉,不摆了!
我喜欢看纸质书,有手感、有质感、有书香味,而且还感到很亲切,看到后面可以翻到前面,可以随心所欲画杠杠打符号写批注。电子书没那感觉不说,还担心看到关键时刻没电了。
读书不但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还使我走岀了乡村,实现了儿时想成为城镇居民的梦想!这几年我在工作上退居二线,有了时间,便重拾儿时梦想,奋力读书,阅读了《复活》《战争与和平》《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平凡的世界》《家》《春》《秋》《夜谭十记》等30多部名著,我努力想把过去没机会读书的遗憾弥补回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