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中原第三部近日,一游客吐槽“大奇山景区一个西瓜卖200多元”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随后,“桐庐文旅集团”对此进行了情况说明:首先提到西瓜均由人工挑运到售卖点(半山腰);其次对西瓜的现场售卖价格(明码标价),售卖方式进行了重申;接着便是对游客在景区游览不如意深表歉意,并已要求商铺控制成本,让利于客;最后自然就是“举一反三”、“营造良好”、“诚挚欢迎”的表态了。
一定程度上,这份情况说明是比较标准的。甚至按照现场麒麟瓜的标价10.5元每斤倒推,游客的吐槽很可能也带有夸张成分。因为通常来讲,麒麟瓜最多也就十来斤,也就是说按照“大奇山景区一个西瓜卖200多元”说法,所吐槽的高价麒麟瓜应该有20来斤。当然也不排除,有的麒麟瓜偏大的情况。
之所以指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游客的吐槽带有恶意,而是说在看待“1个西瓜200多元”的时候,我们需要基于量化的事实和经营的现实进行探讨。量化的事实是指通常同类麒麟瓜的市场售卖价是多少,大奇山景区同类麒麟瓜售卖价又是多少;经营的现实是,挑运的成本是多少,商户的承包成本又是多少。
换句话说,商户卖多少钱是一回事,是不是天价瓜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通过量化的事实和经营的现实双向算账后,只要商户的利润不是所谓的“暴利经营”,那么1个西瓜200多元就算不上天价。因此“桐庐文旅集团”提到已要求商铺控制成本,让利于客,应该也是基于“商户利润不要太猛”所言的。
所以不少人强调“只要明码标价就行”,其实只是站在经营和消费的自愿层面,而没有考虑到“垄断经营”的问题。要知道在景区消费,很多时候在半山腰和山顶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也就是虽然是明码标价,但是碍于没得选,价格再高,很多时候游客也得买。
这其中不是说价格高就不合理,而是作为景区商户来讲,在利润和成本的调配上,一定不能有宰客的趋势,起码利润不能远远高于常规经营。也就是说,你可以赚钱,但是也不能把游客往死里宰。
因此,对于有些人提到的“怎么不去投诉米其林餐厅菜卖得贵呢?”的言论,只能说他(她)们在装外宾。一定程度上,他(她)们所说的“明码标价有啥问题?觉得贵就不吃呗!”是有一定消费前提的,而非什么情况都是通用的。
作为米其林餐厅菜卖得贵,一方面是因为餐厅环境、厨师水准、食材来源等等都高要求,当然也就高消费;另一方面是因为餐厅定位不一样,其中还有品牌溢价的部分,也就是饭钱不只是食材的成本、厨师的成本、环境的成本,还有品牌消费溢价的部分。也就是说,本质上跟奢侈品的定价逻辑是一个道理。
但是说回“1个西瓜200多元”的事,显然就不能拿这个逻辑去套了。因为麒麟瓜就算平时卖得贵,但是总体来讲它仍然是个日常消费品,也就是它跟一瓶水、一桶泡面是没区别的。因此对于“怎么不去投诉米其林餐厅菜卖得贵呢?”的反呛言论来讲,显然有些不合适。
当然也有另外一些人说,我在一些景区的山顶还喝过5块一瓶的矿泉水,吃过10块一根的黄瓜,这些正常吗?严格来讲,绝对不正常,但是人们看到那些被货物压弯腰的挑山工,好像也就觉得正常了。
这里怎么说呢?一般来讲,只要售卖价不是太离谱,多数人也懒得去掰扯。但是在现实中,景区的日常消费品普遍偏高,确实也已经成为共识。所以这次游客吐槽“大奇山景区一个西瓜卖200多元”的视频能引发舆论热议,其实属于长久以来“游客消费和景区商户”矛盾对冲的具体展现,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大奇山景区的麒麟瓜“价格高”被舆论当典型给抓了。
所以在景区都已经致歉的情况下,还有人在硬掰死理,显然是没搞清楚舆论情绪是怎么升级的。因为追根究底地讲,这本就不是简单的嫌贵和吃不起的问题,而是景区商铺如何调配成本和利润的问题,并且牵涉到景区的商业体系,景区层面确实是有责任进行管控的。
因为它存在对景区整体口碑和长效利益的影响,而不是某个商户“半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问题。所以回到“明码标价就行了”的外宾口风上,只能说有些人把问题想简单了,根本没搞清楚游客为啥吐那个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