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龙猎艳之邪帝虚竹10月28日至29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开幕,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成为今年的热门话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内容创作生态。AI赋能精品创作,正在从政策引领走向大规模实践,从工具升级迈向生产力革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在“人工智能赋能精品创作沙龙”上表示,人工智能已进入快速迭代与深化应用并行的关键阶段,拥抱AI已经是广电行业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政策层面的引领催化,与国产视频生成大模型技术突破形成的共振,正在让这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实践进入新阶段。10月29日,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马宏彬参加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时表示,AI正稳步成长为一个能够深度参与影视创作全流程的“数字伙伴”。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已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年来,政府部门连续部署“人工智能+”行动,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从国家到地方,支持人工智能与视听行业双向奔赴的配套政策日益完善。比如,国家广电总局积极构建全链条管理规范,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则发布了2025“幻境”AI视听测评季成果,形成了“客观算法+主观评审”的可量化评价体系,为AIGC视听测评从探索走向规范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影视创作重镇,北京市广电局副局长韩新星表示,目前持续关注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视听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产学研协同发力,支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案例和标杆项目,为北京乃至全国视听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政策引领下,我国视频生成技术持续突破,推动了影视级应用实践的加速。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马宏彬在大会演讲中介绍,近期发布的可灵AI 2.5 Turbo版本,AI视频生成能力已无限接近影视级应用标准,在物理模拟、音画同步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最直观的变化是,技术突破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带来创作模式变革。从文生视频到动态控制,AI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创作伙伴。可灵AI产品与运营负责人温园旭表示,从“生成内容”到“赋能精品”,可灵AI通过持续深耕多模态技术,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广告、影视、游戏、文旅等领域的AI创作生态。   最初,很多影视行业导演对AIGC技术的实现能力心存疑虑。去年9月,在广电总局和北京局指导下,快手携手贾樟柯、李少红等9位导演发起“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围绕AI与影视行业深度融合做了一次先锋探索,打开了行业的认知先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王子健分享了一个故事,他去年参与拍摄纪录电影《百年前的那次出发》。当时,虽然摄制组拿到了一些历史珍贵资料,但大量民国场景、道具,涉及5个国家的影像和时间要求,给拍摄带来巨大困难。   后来,摄制组尝试用生成式AI来完成这部影片,最终全片390多个镜头,绝大部分由可灵AI完成,剩下的人工拍摄“补空”,实景只拍了两天,影片的故事呈现与品质让他们惊喜不已,“通过这个项目,深刻感觉到AIGC带给我们的是生产秩序的改变,从非线性的流程变成了交互式的生产秩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认为,在技术不断迭代加持下,这种生产力解放的速度和广度意味着,未来“人机协同”的内容创意产业将迎来高速增长。   《信仰的足迹》导演焦健认为,当前AI技术已经足够强大,十几分钟就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画面选择,创作者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变成了选择,把握生成的内容,并找到最佳的表达方案。   今年9月,可灵AI启动了“可灵AI NEXTGEN全球新影像创作大赛”,一个月内在全球收到了超过4600个作品,显示了这种全新内容生产方式对年轻人的号召力与吸引力。   连续30多次迭代所形成的技术优势,以及可灵AI超过4500万用户和2万多家行业客户的持续反馈,带给快手从“生成内容”到“赋能精品”的更大信心。马宏彬表示,近期可灵AI在釜山电影节、东京电影节、戛纳秋季电视节上受到广泛瞩目,AI与影视行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接纳。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AI带来的全流程效率变革:影视制作成本可降低至传统方法的四分之一,时间缩短约60%,以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山海奇境之劈波斩浪》为例,在可灵AI助力下,投入产出比提升约10倍;二是重构影视行业生产逻辑,从前期策划、剧本创作,到选角、分镜、拍摄,再到后期制作、特效合成等,“人机协同”成为可能和趋势。   技术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赋能人类,正如马宏彬所说:“让创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创意表达,让创作回归到‘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