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楼论坛3月29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不断壮大,地域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明显改善,一二三产融合水平持续优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产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意见》指出,引导金融机构为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提供助力。稳妥推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鼓励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拓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强化上下游深度融合,培育创新业态和模式。加快地方特色食品预制化发展步伐,推出一批中华美食和地方小吃等工业化产品。
在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方面,《意见》指出,丰富原料品种,加强优质食用农产品原料品种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特色、珍稀农产品品种扩大繁育工作。建设原料供应基地,鼓励企业聚焦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适度向边境地区倾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发展规模化种养殖。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或与农产品原料种养殖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种合作模式。
在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引导企业向传统优势食品产区集中,放大产业集群效应。瞄准产业上下游配套要求,择优引进农产品预处理、冷链物流、包装印刷、电子商务等企业,推动生产要素优化升级,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同时,开展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鼓励地方特色食品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主引擎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品牌和渠道建设,发挥聚合辐射效应。加大地方特色食品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引导各类成长型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加强分工协作,做大做强专业领域产品和品牌。
《意见》还指出,要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支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打造特色主导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等。加强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在提升技术、装备和设计水平方面,《意见》要求,增强共性基础技术能力,加快营养靶向设计、风味品质修饰、功能成分高效提取分离、加工工艺适应性改造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超微粉碎、快速钝酶、节能速冻、气调保藏等实用工艺推广应用。
在提升先进装备供给能力上,要促进全自动高速无菌灌装、智能温控蒸煮、数控高密度发酵、微波灭菌、超高压非热杀菌等现代食品加工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积极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不断提升工艺装备水平。
在培育特色品牌文化方面,《意见》指出,要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动食品领域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鼓励企业将中华传统饮食制作技艺与现代食品生产技术工艺合理结合。
同时,完善品牌培育体系,支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注册集体商标,加快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产区内企业积极使用,提升产区品牌形象。鼓励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建立品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为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非遗购物节”“吃货节”“网上年货节”以及“全国行”和“进名店”等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支持地方特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
在推广新业态新模式方面,《意见》提出,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巩固与商超、便利店、社区生鲜等传统渠道的合作,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产销对接,深化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全渠道布局,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
鼓励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拓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强化上下游深度融合,培育创新业态和模式。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科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并加快地方特色食品预制化发展步伐,推出一批中华美食和地方小吃等工业化产品。
《意见》还提出,要打造多元融合消费场景,积极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景和载体,广泛凝聚人气,促进地方特色食品消费。
此外,《意见》明确,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工艺技术提升、加工设备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提供助力。鼓励市场化运作的各类基金加大对地方特色食品领域技术创新和薄弱环节攻关的支持力度。稳妥推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此外,《意见》还按地域、品类详细地列出了全国各地的特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具体来看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