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与福清人的故事(01)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7 16:46:31 | 【字体:小 大】 |
丁晓红照片原标题: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与福清人的故事(01)
新春伊始,黄檗文化促进会会刊《黄檗周刊》推出《三坊七巷里的福清人》,摘录坊巷府第里福清籍的名门世家与历史人物有:林则徐,叶向高,隐元(何高才与崇福寺),何遂,何公敢,叶观国,何振岱,林绍良,林同春,郭嵩,郭柏荫、郭化若、郑孝胥等的际遇造化与贡献。他们的精彩人生,波澜壮阔,他们的历史功绩,在闽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十九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意识到西方枪炮武器的威力。1870年(同治九年),根据容闳的建议,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选派学童去美国留学。
经过短期筹备,从1872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每年派遣三十名学童(年龄规定为十二岁至十六岁,个别年仅十岁),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计划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到1881年,在守旧派官僚适异忘本、治其恶习的攻击下,清政府决定裁撤留美,下令留美学生全部撤回。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派遣学生留美后不久,洋务派又向欧洲派遣留学生。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奏准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97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学生三十四名、留法学生四十九名(其中九名艺徒)、留德学生两名,共八十五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造船工业、海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魏瀚、刘冠雄等。
此外,19世纪末年,清政府还派遣了少量的使馆学生。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驻英法俄德美五国公使每届任期内可常留学生两名,共十名。1895年,又奏准派赴英法俄德留学生各四名,共十六名,留学费用也由驻外使馆拨给。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及王寿昌、陈寿彭、林纾、孙毓修、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