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蛇之王在中国,世界史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充其量也就是六七十年的历史。近年来,世界史研究发展很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研究的原始资料,但是有了资料也不见得可以做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史研究”成了学界迫切想回应的一个课题。
2023年10月13日,李剑鸣教授的新书《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主流》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师范大学热烈展开。此次座谈会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共同主办。会议邀请了全国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就新书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也试图从这本书出发,破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史研究”。
《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主流》是李剑鸣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的著作,博采国内外史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丰富多样的史料和其他文献,借鉴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美国革命和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源流加以系统梳理,揭示了现代民主及其相应意识形态形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美国政治发展和统治体制运作的思想逻辑。该书在理论、方法、视角、史料和写作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对于当前如何在本土化与国际化、历史主义与当下关切的张力中推进国内的世界史研究,具有参考和启迪的价值。
李剑鸣教授向大家阐述了本书写作过程中所考虑的四个方面。第一是想对现代民主的起源做一点思考。他认为,现代民主的起源通常会被追溯到英国内战和法国革命,但其实美国革命和美国建国历史中也有民主的故事可以发掘。第二是想通过本书的写作重新思考美国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有把它还原成政治革命,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世界历史地位和世界历史意义。第三是想通过本书做一次历史研究方法上的演练。第四是希望基于原始材料形成一种问题意识,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在读书会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主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该书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认识,也为今后的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这本书的出版也反映了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使命和价值,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历史意识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经常有学者发文提到构建中国的世界史体系,也不乏这方面的论述文章。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表示,不管构建中国的世界史体系是否可行,但这种话语体系是宏大叙事,有一大批中观和微观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而这些研究成果又能够代表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方向、发展和主流。他认为,构建一种指导世界史研究的体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应该有所突破,以促进国内世界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每年出版的世界史著作有很多,有中青年撰写的专著,还有一些学者领衔主编的大部分的著作,对推进国内世界史研究向着更高层面的发展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有所突破?王晓德教授认为,在有了很好的研究选题,搜集到大量的相关原始资料的前提下,学者如果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找到构思框架,而且能够找到突破的路径,那肯定能够做出在学术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我们传统史学讲究‘才、学、识’,‘识’在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一部历史著书不仅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提出独到的见解,我觉得李剑鸣教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
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则从世界史学科的规律与逻辑、世界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世界史研究与历史教育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本次议题。并且提出:“我们一直要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个基础就应该是我们历史学。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前,不如赶紧把我们的历史基础打下来,这个历史基础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阐释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就很难打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座谈会现场,数十位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专业提出了对《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主流》一书的见解,阐明了世界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学家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理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用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考察美国的故事为例说明了本书出版对于研究世界史的现实意义,并表示李剑鸣在书中展现出的深耕精神对于其他研究者提供了榜样。“美国的问题不仅是19世纪的历史性的问题,也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我用托克维尔的例子来说明、来补充,也就是说这是世界历史的意义。这是美国特例的问题吗?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更能凸显这本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我们的学术发展,以及对这些问题思考的重要性,既是起源的,又是世界历史意义的。要在历史化的纬度上进行思考。”
由此引发出历史的议题,我们今天怎么来研究世界历史?李宏图坦言受到本书的启发——抓住那个民族的特性或者那个社会的、那个国家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在今天历史研究碎片化的时代,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回归到研究最基本的那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