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律动床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事,以为钱很重要,等长大以后,我们才终于发现,钱真的很重要。”
人与钱的纠葛,比我们想象的更早。在旧石器时代,智人的大脑就已经学会了抽象思维,最早的交易行为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货币这种用来购买所需、保存财富的媒介最终诞生,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
不管今天的钱如何不断趋于“扁平化”——是变成了一张薄薄的信用卡,手机银行里的一串数字,还是支付宝的一个二维码,钱永远是我们作为凡人最原始的期待,也是社会话题永恒的核心。
钱币,是最见微知著的东西。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如何挣钱,如何花钱,大概就能推断出这个人的性格与才学修养的高低;看得再远一点,钱币甚至可以反映国家的经济状况与历史的兴衰浮沉。
比如之前很火的一个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故事发生唐玄宗天宝三年,是所谓盛唐的末期。剧中有一个龙波吃面的情节,龙波付账的时,用的是当时通行钱币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最早铸造于唐高祖四年,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制,制作工艺也有好有坏。
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国家的财力物力不允许铸造之前的那种精美的“盛唐开元”了。这之后铸造的“中唐开元”和“晚唐开元”,工艺越来越粗糙,重量上也越来越轻。
再举个例子,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中亚地区曾存在一个强大的古国——贵霜帝国,然而关于贵霜的文献史料留存极少,研究者很难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在这种情况下,贵霜钱币几乎成了进入相关研究的“救命稻草”,钱币学者就是凭着对贵霜钱币的潜心研究和考证,复原了贵霜帝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面貌,甚至还由此推断出当时贵霜帝国的疆域范围。
每一枚钱币背后,都有着太多看不见却十分重要的元素,在支撑着这个社会的运转,有君王的经世智慧,有民众的柴米油盐,有阳春白雪的文学艺术,有隐匿其中的权力欲望……
钱币跟其他艺术品和文物相比,体积小,文字少,携带的信息量有限,既不像书卷画轴有那种文人的风骨,也没有金石陶瓷的厚重瑰丽。甚至在文物鉴定界隐含着一条鄙视链,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钱币鉴定难度不大,青铜鉴定专家就鉴定得了钱币。
因此在这一领域能够坚持下来,取得成就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王丹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87年,王丹考入群英荟萃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该专业是该领域国内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博界的顶级专家都在此执教,王丹属于最早的几批学生。
1992年开始,大英博物馆币章部从世界范围内挑选优秀的学者,专攻丝绸之路钱币的研究。这项研究持续十年,每年挑选一人。王丹从全世界众多的钱币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那一年的大英博物馆丝绸之路钱币实习研究员。他是这个项目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人,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级博物馆工作的最早一批中国人之一。
研究期满,王丹拒绝了留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或去牛津大学读研究生的邀请,而是将自己的经验带回国内钱币研究工作中。此后,王丹一直在钱币界最前沿工作,朝着钱币界的“多面手”方向发展,不仅有钱币的征集、收藏、研究、鉴定,还策划了四十多个钱币展览,真正领悟到当年在复旦求学时先生们常说的那句“方寸之间,乾坤世界”的涵义。
在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钱币浩如烟海,它们曾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有那么一些钱币,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者。比如秦代的半两、汉代的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罗马帝国的白银第纳尔、古波斯的金币大流克……
王丹老师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出不同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49种钱币,制作了音频课程《被“铸造”的全球史——你不可不知的49枚钱币》。以钱币为中心点向外逐步延伸拓展,去发现历史,观照当今,用钱币来对比中国和世界,用钱币来呼应宏观和微观,用钱币梳理出经济演进的脉络。
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艰深枯燥,这门课程的讲述非常接地气。从大家的日常生活或者当下的热点时事去展开,而不是堆砌一些晦涩词汇和枯燥的专业知识。
这门课程用纵向时间轴上的一枚枚钱币,为大家理清中国经济史的基本脉络。王丹按照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设置了六大板块,挑选出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钱币。通过这些钱币,我和大家一起去感受唐朝的恢弘,宋代的文静,明朝的硝烟……以及共和国诞生之初的经济新气象……
在这个课程中,王丹还将带领大家去了解世界货币和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用更宏观的视角,横向去比较。从西方货币的鼻祖与中国第一枚金属货币的命运;到美元来这个钱币界的新手如何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货币……
通过钱币的外形设计,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通过钱币的锻造和印刷水准,我们可以认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钱币更折射着一个国家的民生经济。
让我们和王丹老师一起,进入一个更开阔更多元的视角,了解这49种钱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它们串联起的时代与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