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进宫主题曲有一年成龙接受采访,讲了他和房祖名的一个故事:成龙听他朋友说,房祖名最大的愿望是希望爸爸能去接他放学,他听完以后很有感触,决定找个时间去接他。
刚好有一天,成龙从美国回来,到香港是早上的六点半,他告诉司机不用接了,他要亲自去,接着就是等啊等,终于熬到了十二点半,他开车去到房祖名学校,站在校门口躲了起来,想给房祖名一个惊喜。
门开了,看着小孩子一个接一个出来,直到最后一个,都看不到房祖名,他很奇怪,儿子呢?儿子去哪里了,然后给司机打电话,司机说,少爷在等啊,在学校门口啊,成龙说,哪儿呢,我也在等啊,司机问他在那里等,他说在哪里哪里,司机说,不对呀,那是小学。
听完这个故事后,一开始觉得好笑,后来又觉得心酸,作为一名父亲,他竟然不知道儿子已经上了中学,还停留在儿子小学的印象中。
这不仅仅是个例,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就是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吐槽的丧偶式育儿。
比如在美国,1997年调查过包括一千多个家庭,他们发现父亲投入育儿方面的时间只有母亲的70%左右,德国在2013、2014年的时候也调查了3000多个有九岁以下儿童的双亲家庭。发现母亲在日常照料孩子上承担了绝对主要的角色,只有在跟孩子玩耍和互动方面,夫妻分工才稍微平均一点。
那么在中国呢?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显示在25到29岁的女性中,有41%的女性表示在育儿上花费了时间,她们平均每天在带孩子上用166分钟,同等的男性只有83分钟;30到34岁的女性中,有51%的女性在每天带孩子上平均花费115分钟,而男性是89分钟。
即使是在21世纪,性别观念相对发达的上海,父亲在育儿方面的贡献比起母亲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情况,与职业发展无关,就算是母亲挣得比父亲多,职业发展的比父亲好,也还是这样。
著名的演员朱丹和老公周一围就是典型的例子,朱丹出名比周一围早很多,她的职业发展也一直比周一围好,但是在生完孩子后,朱丹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
后来我们看到,她录节目的时候还要带上孩子,而周一围描述他的生活是:一切如常。
不仅如此,母亲的职业和收入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一项基于中国城镇劳动力调查的研究表明,未婚的男性和女性相比,劳动的参与率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收入也是差不多的。
但如果比较那些已经生育的女性和没有生育的女性,会发现,已生育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从84.97%降到65%,她们的平均月收入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而对男性来讲,并没有影响。
在研究丧偶式育儿现象背后原因的时候,发现除了不同的家庭背景之外,观念是最主要的问题。
最开始人们普遍对男性女性各自家庭角色的理解,认为男性应该出门挣钱、养家、拼事业,不应该插手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但随着新中国成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男人做的事,却没有相应的政策,鼓励男性参与女人做的事,这种政策和宣传上的空白,让很多人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迷思。
还有人觉得,虽然道理是这样的,但是男人实力不行,不会带孩子,如果我们上网搜爸爸带娃的话,基本上出来的都是这种画面。
这种想法不仅男性有,女性也有。有学者把妈妈这种行为比作「母亲守门员」,像守门员一样拦着爸爸,不让他带孩子。
美国学者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比较了之前没有经验的新手父母带孩子的水平。这些父母在面对婴儿不同情绪时的身体反应,喂奶时婴儿的喝奶量等,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当父亲和母亲一样去投入带孩子的时候,不仅能把孩子带活,还能跟母亲一样,和孩子培养出安全亲密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研究表明,在双亲家庭中,父亲参与程度高的孩子在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比那些父亲参与程度低的孩子好。在父亲参与程度比较高的家庭中,孩子在十六岁时,和同龄人相比,学业成绩更好,和父母的关系也更亲密。
而这些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父母关系,又给他们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础,让他们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对自己的婚姻更满意。
那么父亲带孩子究竟有什么好处?在一本畅销的关于父亲育儿的书中,是这么说的:父教能够赋予孩子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骁勇精神,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远离各种发展问题,从此健康成长。
但是,在种种关于单亲家庭,双亲家庭甚至是同性家庭的研究中表明,所谓父亲性别角色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妈妈不能传递给孩子勇敢、坚毅、有魄力、有胸怀这些品质。
所以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好处,并不是通过父亲作为男性的所谓特殊优势实现的。而靠的是一个人,是一个家长。
在双亲家庭里妈妈,孩子父亲不仅是他们育儿的队友,还是婚姻的伴侣,甚至父亲参与育儿的水平和质量也会影响夫妻婚姻的质量。
试想,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因为育儿问题经常吵架,冷战的时候,作为一个小朋友,既会提心吊胆,又会紧张害怕。因为每个家庭里的小朋友,不仅受到来自两个家长分别的影响,他们也生活在父母婚姻关系的气场圈里。
对于各位妈妈来说,比起丧偶式育儿,让她们更加瑟瑟发抖的就是诈尸型育儿了。说的是有些爸爸在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些事上死得翘翘的,哪儿都找不到,一旦出了一点问题,马上跳出来指点江山,甚至去指责、打压和否定母亲平常的育儿贡献。
在这些家庭里,爸爸未必没有参与育儿的意愿或行动,但他们的参与一点也没有解放母亲。当爸爸用他们的诈尸型方式去参与的时候,反而让妈妈心情更恶劣,家庭气氛更紧张了。
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孩子必须在亲生父亲身边才能健康长大。最要紧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也是和孩子的资源。不管是一个新的伴侣,还是家人朋友的帮助,或者是市面上的一些资源,都是可以的。
但是很多男性表示,不是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实在是因为抱了孩子就没有手去板砖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开始推行政策,支持鼓励父亲参与育儿。
比如这方面的楷模瑞典,在40多年前就提出父亲母亲可以共享育儿假期。德国在2007年推行了父亲配额,经济补贴的政策。
比如说100天中有20天,只有爸爸能享受,不能转让给妈妈去休假。如果爸爸不休这20天假,他5就白白丧失了带薪休假的机会。这种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人们不太愿意吃亏的心理,极大地促进了父亲休假参与育儿。
当父亲和母亲真的成为育儿方面的好队友,而不是两个对立面的时候,我相信一定能给我们的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上性别平等的种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的人生都有更广阔的道路。
文章部分参考“一席”《比起丧偶式育儿,让妈妈们更加瑟瑟发抖的是诈尸型育儿李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