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美食历史游戏育儿数码时尚养生保健影视
相关文章
 济南今年新生二孩三孩每月补…
 路演]数码视讯董事长兼总经理…
 数码视讯:计提减值准备约42…
 数码视讯:董事会决议公告
 注意!数码视讯将于11月9日召…
 数码视讯最新公告:拟以1亿元…
 “京企直卖——国企消费季”…
 临港105新盘启即将入市
 万达影城、星聚会、必胜客……
 临沂市红色沂蒙智慧平台启动…
 广药集团跨界进军牙膏市场
 90后养生的六大热门赛道
 跟风养生需谨慎!
 小家电“变脸”:从爆红到爆…
 从“中药咖啡”到“中药房买…
 年轻人也在悄悄买?!养生大…
 天灸、按摩、拔罐、拍打经穴…
 健身操火热来袭 每个动作都能…
 市食药监局长接听12345热线 …
 大数据改变生活系列报道(六…
 两江新区板块发展系列报道丨…
 再出海!这些国产影视节目在…
 韩剧《美味请享用》一口气出…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环县…
 购精彩 Go崇明|“超市优惠活…
 【图集】舌尖带动脚步“味蕾…
 29个免费无版权视频网站助你…
 【长三角日报】安徽西递宏村…
 武磊成为中超历史射手王!他…
 6日下午:历史性一刻!蔡英文…
 当事人都不愿提起!NBA历史十…
 杭州亚运会)亚运马术亮点纷…
 内购免费的游戏盒子推荐 无限…
 永久无限内购的破解游戏
 无限内购破解游戏app有哪些 …
 游戏盒子破解版无限充值 内购…
 十大安卓无限内购破解游戏推…
 极狐考拉即将上市主打亲子车…
 疯马牛萌宠乐园设计│亲子儿…
 5A亲子课程共绘家校共育同心…
 “海淀妈妈”分享育儿经:孩…
 少女胯和妇女胯有区别?生没…
 普通人用手机和相机拍照片有…
 全国新赛|第七届“奇妙的世…
 新刊|《重庆旅游》2023年7月…
 麒麟9000S的问世央视给华为正…
 初中毕业上中职 荆州这所学校…
 东方韵味的时尚诠释:水墨系…
 这是一个国定假日去了上海发…
 时尚迷人的灰色短裙搭配黑色…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资讯网 >> 育儿 >> 正文
高级搜索
济南今年新生二孩三孩每月补贴600元 直至孩子3周岁 鼓励优先保障三孩入普惠性幼儿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7 16:48:36 | 【字体:

  佳莫网日前,济南印发《济南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其中提到,落实符合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的休假政策,女方享受158天产假,配偶享受不少于15天陪产假,3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各享受每年累计不少于10天育儿假。

  落本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家庭的子女,协调支持符合入学条件的同一家庭不同年龄段子女同一学区入学。鼓励优先保障三孩入普惠性幼儿园。

  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60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90万元;生育三孩的缴存职工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60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100万元。

  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分娩医疗费医保实行定额支付,标准为3000元。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员住院分娩医疗费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100%。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女性人员可享受生育医疗费待遇,住院分娩医疗费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50%。在现有基础上,少年儿童住院医保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对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自出生之日起六个月内参加我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登记当年度个人缴费由财政予以全额补助;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参加我市长期护理保险的,当年度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予以全额补助。

  为积极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发〔2021〕30号)、《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发〔2022〕14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到2025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人口出生下降趋势缓解,服务管理制度完善优化,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8/10万、3.0‰、3.5‰以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个,政策支持体系、规范管理体系、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建立。加强生育、养育、教育、住房、医保支持力度,成本显著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0以下,人口数量、素质、结构逐步优化。

  到2035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生育水平更加适度,服务管理机制运转高效,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优生优育、幼有所育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适应、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水平相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贯彻《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大力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取消社会抚养费、再生育审批及相关处罚规定。将入户、入学、入职、信用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相关惠民政策与生育政策有效衔接。(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2.提升生育信息化服务水平。实行生育网上登记、异地通办。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大数据局)

  3.加强人口发展规划研究和人口监测体系建设。注重区域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不断优化全市人口空间布局。落实生命登记管理制度和人口预测预警制度,健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和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依托济南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按政策法规要求,实现教育、公安、民政、卫生健康、医保、社保、统计等人口服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动态更新。(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市医保局、市大数据局)

  4.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持续落实妊娠风险防范、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坚持高危妊娠“周报告、月通报”制度,依托济南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打造“互联网+母婴安全”服务模式。落实市、区县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职责,强化分片包干协同救治。推进全市妇幼保健机构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平阴县、商河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妇女儿童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推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与结婚登记一站式服务,规范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完善筛查、诊断、基本医疗和康复救助机制。(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5.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规范落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门诊、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2025年全市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建成率达到100%。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儿童营养、心理行为异常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干预,重点做好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小铁人”、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小瞳人”和学龄前儿童涂氟防龋等专项行动。做好儿童基本医疗保障工作,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开展母婴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妇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计生协)

  6.优化生殖健康服务。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加强生育咨询指导,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做好人工流产术后关爱。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落实综合防治措施,推动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妇联、市公安局、市科技局、市计生协)

  7.推进托育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加强基层抚幼养老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编制济南市托育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年),制定促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托育服务设施纳入我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纳入15分钟生活圈专项规划,在规划管理建设实施中严格落实,并按要求无偿移交区县(功能区,下同)卫生健康部门。新建城镇居住区配套建设的托育服务设施应当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的城镇居住区未规划建设托育机构,或者已建设的托育机构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通过补建、改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予以解决。(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8.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政策。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建立工作机制,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对在本市范围内,经卫生健康部门依法备案且符合相关标准的托育机构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运营补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托育领域,探索建立托育服务发展产业引导基金,给予引导资金支持。对婴幼儿入托查体实行免费,具体办法由各区县自行制定。托育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公办和普惠性民办托育服务机构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收费标准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制定。推进职业院校、家政企业培养托育人才,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智慧托育等新业态,培育托育服务行业济南特色品牌。(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9.丰富托育服务形式。用好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普惠托育服务建设资金,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为在职职工、居民提供托育服务。公共场所和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应配置母婴设施,在医院、商超、车站、学校等场所加强工会“妈妈小屋”建设,给女职工提供方便、温馨、安全的哺乳场所。发展家庭式托育点,构建社区、机构、家庭“三位一体”的托育服务模式。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家政企业扩大育儿服务等照护模式。(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计生协)

  10.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对婴幼儿安全和健康负主体责任。健全托育服务机构备案、公示、评估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托育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11.加强生育政策支持。符合政策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158天产假,配偶享受不少于15天陪产假,3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各享受每年累计不少于10天育儿假。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国家规定的产假期间生育津贴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产假、陪产假、育儿假期间,视为出勤,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将落实产假、陪产假、育儿假以及相关待遇,纳入济南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内容,积极引导企业贯彻落实《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加强执法检查力度,确保企业女职工生育待遇得到保障。(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妇联)

  12.加强养育成本支持。落实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本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对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及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生育妇女每月加发200元育儿生活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对按照普惠指导价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备案托育服务机构,依据实际收托数,对保育费给予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13.加强教育资源支持。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子女,根据入学子女实际情况和家庭意愿,协调支持符合入学条件的同一家庭不同年龄段子女同一学区入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鼓励优先保障三孩入普惠性幼儿园。完善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办学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办好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牵头部门:市教育局,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残联)

  14.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未成年政策内二孩及以上家庭,在申请公租房时优先予以分配;对因家庭人口增加、就业、子女就学等原因需要调换公租房的,根据房源情况实施常态化申请、统一调换;符合租赁住房补贴申请条件的,提高保障面积标准,每增加一孩保障面积标准增加15平方米。按照国家政策生育二孩的缴存职工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60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90万元;生育三孩的缴存职工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60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100万元。在我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二孩及以上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按职责分工落实)

  15.加强医保政策支持。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分娩医疗费医保实行定额支付,标准为3000元。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员住院分娩医疗费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100%。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女性人员可享受生育医疗费待遇,住院分娩医疗费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50%。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少年儿童住院医保报销比例5个百分点。对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自出生之日起六个月内参加我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登记当年度个人缴费由财政予以全额补助;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参加我市长期护理保险的,当年度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予以全额补助。(牵头部门:市医保局,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

  16.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健全就业性别歧视约谈机制,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监督用人单位在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期间给予特殊劳动保护。为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再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加强职工子女寒暑假托管服务工作,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教育局)

  17.鼓励支持科技创新。认真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优生优育相关科研项目支持保障力度。积极推荐已生育的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其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妇幼健康、优生优育相关领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科技合作、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延期1年验收。(牵头部门:市科技局,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

  18.加大婚恋指导服务。利用“青春济南”青年服务综合云平台,持续打造阵地有形化、服务常态化线上线下并重的“团缘”青年社交服务品牌,切实拓宽青年交流的渠道,加强部门联动及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针对性、个性化婚恋青年交友服务。建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搭建婚恋交友平台,打通服务单身青年婚恋需求“最后一公里”,开展“青春健康”未婚青年生殖健康教育,加强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教育引领。加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以尊重家庭自主生育权为前提,强化生育的社会价值,形成重视婚育、积极婚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共担婚育和文明婚育的婚恋观和家庭观,积极参与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以缓解社会焦虑,提振生育意愿。(牵头部门:团市委,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计生协)

  19.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落实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政策落实机制。落实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

  20.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力度。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行扶助标准动态调整。落实一次性扶助金制度和住院护理补贴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相关政策;优先安排入住公办养老机构,享受免费或者低收费托养服务,全面落实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的补助政策;落实设立家庭养老床位每人每月450元的补助政策。对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发放和残疾人帮扶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及时纳入相应救助保障范围和关爱服务体系。对住房困难的,优先纳入住房保障。科学指导再生育,对确需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给予必要的帮助。(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医保局、市残联、市计生协)

  21.健全全方位扶助关怀工作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支持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接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委托,提供生活照护、精神慰藉和依法代办入住养老机构、就医陪护等服务。深入开展“暖心行动”,每个区县每年建设1—3处管理规范、活动经常的“暖心家园”,直至实现街道(镇)全覆盖。建立定期巡访制度,实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便利医疗服务全覆盖。已建立的计划生育公益金或人口关爱基金重点用于帮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促进家庭健康、和谐幸福。(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计生协)

  (一)完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各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工作机制,明确单位职责,完善部门配合,加强政策衔接和信息共享。各区县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贯彻措施并抓好落实,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本区县人口工作情况。(牵头部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责任部门:市委改革办、市卫生健康委)

  (二)动员社会参与。加强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促进人口发展、家庭建设、生育支持及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进《济南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实施,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产业发展、开放包容七大领域实现新提升。切实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作用,加强计生协组织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家庭健康促进等工作。建好优生优育指导中心(站)、亲子小屋和家庭健康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宣传服务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婴幼儿照护服务、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等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活力发展城市建设活动。(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计生协)

  (三)强化基层基础。深度融合乡村公共卫生、人口计生、老龄服务等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动态修订机制,充实生育关怀、优生优育、家庭健康、婚育文明等内容。强化服务队伍培训和能力提升,统筹解决村(社区)服务人员报酬待遇、养老保障问题,确保基层有章理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计生协)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加强人口形势、生育政策宣传和解读,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营造积极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良好环境。(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计生协)

  近日,一则“落实三孩政策,将妇女产假延长至3年”的提议被骂上“热搜”。产假政策为何成为一个争议话题?真正决定女性生育意愿,对三胎政策落地具有潜在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研究,分析了女性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潜在而严重的生育惩罚(或者说生育代价)问题。研究发现,即使在性别平等政策实施得最好的国家,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也存在负面影响。在家庭制约、人力成本、雇主歧视等因素还在加深女性的生育代价的前提下,仅靠单一的产假政策,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女性的生育与生产矛盾。而要减少生育带来的职场负面影响,核心在于尽力平衡女性的家庭与工作:通过在社会中倡导性别平等,在家庭中分担无酬劳动,在工作中营造家庭友好氛围,帮助女性打破刻板印象,积攒更多做选择的力量,最终减少生育代价。

  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改变单纯长产假的模式,引导夫妻双方分担育儿及家务劳动;宣传和推广弹性工作制,鼓励和创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改变过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相关专项所得税减免,优先减免在职母亲的个人所得税;大力发展托幼市场,将托幼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本文原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生育惩罚理论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重点,也被认为是可以解释两性劳动力市场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生育惩罚,又称生育代价,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由于生育而对其自身职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生育与生产这对矛盾的体现。

  只有女性能够怀孕是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层面的最大区别。对于大部分已生育家庭而言,养育子女占家庭无酬劳动的相当一部分劳动时间,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性会因为生理和家庭责任的原因,难以在工作上投入与同龄男性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育惩罚也可以理解为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在有限时间和精力分配中的博弈问题——效用函数中无酬劳动的权重越大,受到生育惩罚的可能性就越大。

  图1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生育惩罚。我们定义传统的生育惩罚发生的阶段,是从受孕那一刻起到子女18岁成年为止。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担心女性员工的生育行为会影响绩效表现,以及社会对于违背主流价值观终身未生育女性的厌恶,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超前生育惩罚和不生小孩观念形态上的惩罚。在子女年满18 周岁后,女性会由于前期教育和工作经验中断等因素导致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问题而遭受滞后生育惩罚,使得实质上的生育惩罚影响时长要远大于传统生育惩罚。其中,图1a 是一名生育子女的妇女,她在怀孕前会受到超前生育惩罚,整个生产和养育的过程会受到传统意义上的生育惩罚,子女成年后还会受到滞后的生育惩罚。图1b 是一名未生育的妇女,她依然会在适龄生育期受到超前生育惩罚,并因为不生孩子,受到社会的另眼相看,甚至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女性受到生育惩罚的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概述当前劳动力市场中两性的差距,引申出不同背景下的生育惩罚现状,并就可能导致生育惩罚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其次,就当前生育惩罚背后的机制进行梳理,进而提出缓解生育惩罚的方法。最后,就尚待研究的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对具体的政策建议。

  如图2,以劳动力市场中参与主体个人发展为线索,本节将围绕劳动参与、劳动选择和劳动回报三个方面刻画两性差异。在劳动回报方面,既考虑当下收入,又考虑收入增速。

  就劳动参与情况而言,国际劳动组织报道的男性平均劳动参与率为82%,而女性这一比例却仅为55%,且两性差距在1995~2015近20年间几乎没有缩小。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付出是劳动参与的两个方面。早期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受教育水平进行度量。世界范围内,初等教育中的男女差距已经基本消失,且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的数量多于男性,但两性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各国女性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毕业的比例均未超过40%,且在性别平等指数较低的国家中,女性未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反而使得她们更倾向于选择STEM学科,因为STEM学科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更稳定。人力资本付出可以用投入劳动的时间来衡量。尽管女性总体投入劳动的时间并不低于男性,但其承担了更多的无酬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照料家人、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及公益活动等,其中与养育子女相关的主要为家务劳动及照料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例如,在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女性投入到家务、照料家人的无报酬工作中的时间分别为男性的2.3、8.6、4.8和1.5倍。

  研究显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从事弱势以及非正式的工作,例如在美国80% 的行政、教师、护理人员均为女性。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女性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3.1%、19.2%、27.7%,而男性为44.2%、28.1%、27.7%。女性从事收入较低的第一产业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女性在掌握最新技术方面,相比男性也存在差距。与男性相比,女性担任高级职位的比例很低。中国高层人才所在单位有20.6%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男性”,30.8%存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晋升速度快于女性”,47%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男性多于女性”等情况。

  在劳动回报方面,男性薪酬总体高于女性,且薪酬的增长性显著高于女性。全球范围内,妇女在劳动市场的平均收入比男性少24%。如图3,在中国,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18~64岁的女性在业者的收入多集中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如图4,最近一项针对中国简历数据的分析显示,平均而言女性要比男性多读一个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或者多工作5年才能获得和男性一样的预期收入,且女性后期的收入增长相较男性会更早呈现出饱和的态势。

  反映女性在生育与生产中的矛盾,有3个最直观的量化指标:生育率、女性就业率和女性劳动参与率。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女性就业率越高,生育率就越低。然而,一项基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21国在1970~1995年间的生育率和15~64岁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OECD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公立托幼资源的普及,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成本,使得女性就业率和生育率同时提高。对此,有研究者提出了生育成本的假说,认为上述矛盾的减弱与生育成本的降低有关,而生育成本的降低又与女性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国家政策和企业推出的家庭友好制度紧密相关。

  女性生育惩罚集中的可观测量与其有酬劳动的回报相关,因为生育惩罚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表现为无酬劳动对有酬劳动的牵制。常见的可观察指标包含了男女就业率差异、工作时间的长短、单位工时薪酬差别、行业选择、职业选择、职位高低占比和晋升速度快慢等,其中单位工时薪酬(工资率)是研究最多的指标。即使在推进性别平等最好的北欧国家,生育惩罚依然存在。在丹麦,由于生育事件的发生,女性与男性相比,其劳动参与率、工作时长、工资率、劳动收入水平、高端职位占比、晋升至管理职位的可能性都有明显的下降。其研究显示,生育第一个小孩的时间在1985~2003年之间的女性,在生育事件发生10年后的收入比同一时间男性收入减少了19.4%。且在生育事件发生时,男性平均收入水平无明显下降,女性平均收入水平呈悬崖式下跌近30%。即使在家庭友好型企业中,这样的现状也依然存在。根据法国一家家庭友好型企业内部数据分析显示,女性在生育小孩后,总体基本收入水平减少了10%,奖金收入减少了近40%,同时晋升成为管理者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与之相对的是成为父亲后的男性,其收入回报和职业发展都未受到较大影响,反而晋升成为管理者的可能大幅提高。

  不同国家和地域间,同一国家和地域不同时期的生育惩罚大小也不尽相同。以工资率的角度切入,20世纪60年代前后,每生育一个小孩而遭受的惩罚,在德国为16%~18%之间,英国和美国则为9%~16%。在挪威,20世纪80年代,生育一个小孩的工资率惩罚为3.6%,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相应惩罚则减少至1.9%。在中国1993~2006年间,根据固定效益模型,平均生育一个小孩工资率的惩罚为7%。

  生育惩罚还表现为社会性别观念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负面压力。尽管西方历史上曾通过雇佣奶妈来分担家庭中妻子的抚育责任,华人社会中祖父母辈也往往会分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但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母亲是养育后代的中心,对女性无酬劳动的认可度往往还高于有酬劳动。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大,新中国刚成立以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和鼓励妇女走向工作岗位的政策,大幅度提高了母亲的就业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育惩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在部分富裕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盛行,生育惩罚反而有了加重的趋势。地方产业结构也会影响社会性别观念,从而进一步影响生育惩罚的强度。在农业和重工业为主导的地区,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普遍高于女性,更易出现重男轻女和大男子主义;在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地区,两性社会经济地位相近,性别观念也较为平等。中国南北方性别观念就有显著差异,这与产业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图5对比了3个典型的城市:在现代化水平(以二三产业总占比来度量) 很高的城市,妻子相对收入的增加明显降低了每周的家务劳动时间;而在现代化水平很低的城市,妻子家务劳动的时间无法随其相对收入的提高而持续减少——这是因为社会性别观念已经固化,因此高收入的妻子反而要花更多时间做家务以显得像一个合格的妻子。

  (图5不同现代化水平下妻子平均每周家务劳动时间和妻子的相对收入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表现为早期教育的投入和工作时间的付出两方面。以前的研究认为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增加收入,从而有更强的能力购买育儿服务和家务劳动的替代品分担无酬劳动,还能增加家庭内无酬劳动分工的议价能力,所以随着女性教育程度提高,相应的生育惩罚会减小。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惩罚越严重——相较于技能较低的女性,拥有高级技能的已育女性,会经历更重的收入惩罚。这是由于教育背景及工作经验组成的个人获取收入的能力越高,生育的机会成本也越高。

  中国家庭中已婚女性每日工作时间每增加1小时,每周家务劳动时间相对减少0.315~0.518小时;妻子年总绝对收入每增加1万元,每周家务劳动时间减少0.352~1.122小时。家务劳动的时长与工作时间和薪酬水平呈负相关,且其在女性群体中产生的惩罚效应要远大于男性。女性如果有超额的家务劳动,就会影响其工作收入,而较低的工作收入又会导致更重的家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反过来,如果女性工作出色,可以带来家务工作的减少(尤其是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但又会带来社会对其女性家庭角色期望值和她本身社会定位的观念冲突。为了满足自身工作状态的需要,女性也会调整自身的观念。一项针对95名不同工作状态的母亲的田野调查发现,全职家庭主妇的母亲认为,无时无刻的陪伴和自我牺牲是母性的表现;兼职工作的母亲认为,与子女交流的质量才是最重要;全职工作的母亲则认为,给予子女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才是一个好母亲的标准。

  对于职业母亲而言,她们会为了家庭友好的制度,选择较低的薪酬。兼职工作是一项典型的家庭友好制度,在一项研究中,排除了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控制当前及过去从事的兼职工作经历后,女性生育一个小孩面临的生育惩罚从6%减少到4%。也有学者指出在全职工作的前提下,母亲并没有比非母亲的女性更多选择家庭友好型的工作,反而在男性占主导的职业中,一般都具有更灵活的时间安排以及带薪假等具有家庭友好的特征。

  一项针对美国20世纪60~80年代末的数据显示,对于已步入职场的女性而言,过早生育受到的惩罚更为严重:平均而言,生育年龄在20~27岁左右的母亲遭受的生育惩罚(工资率)为4%,而生育年龄大于28岁的母亲则仅为0.7%。从供给侧来讲,晚育能为女性个体早期提供更充分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积累,以及减少由于过早生育而错失职业发展期的人力投入。从需求侧来讲,劳动力市场中20~27岁阶段的竞争本就十分激烈,在这个阶段选择生育的女性竞争力的损失会更大。晚育对女性收入有大幅提升的影响,平均而言,每晚一年生育,收入增加9%,工资率增加3%,工作时长增加6%。

  此外,生育子女的数量也会影响生育惩罚。相对于生育至少1个子女,选择丁克的女性和男性在工作时间上的投入相差无几,但她们主动不要小孩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会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排斥,其工作的收入水平和职业晋升机会也更少。美国的数据表明,每生育一个小孩,平均会产生5%的工资率惩罚;而丹麦的女性每多生育一个小孩,相对于男性的收入惩罚会增加约10%左右。在中国家庭中,每增加一个18岁以下子女,已婚女性每周家务劳动时间增加约0.781~0.885小时。随着子女的成长,生育惩罚会逐渐减弱(但不会消失),因为她们相比年幼孩子的母亲,可以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

  不同的婚姻状态也会影响生育惩罚的大小。一项基于工资率进行的固定效应分析显示,从未结过婚的单亲妈妈所受的生育惩罚小于已婚妈妈和离过婚的单亲妈妈,离过婚的单亲妈妈则略小于已婚妈妈。这与婚姻内往往是以家庭为整体进行考虑而产生的性别分工现象有关。家庭中性别分工一个传统常见的观念为“男主外女主内”,当处于异性恋婚姻状态中,女性更多地负责家庭内部的无酬劳动,而处于单身状态的女性,由于缺乏伴侣经济来源的支持,需要更多的投入有酬劳动,反而降低了生育惩罚。另外,如图6,没有处在婚姻状态中的女性从事的家务劳动时间小于处在婚姻状态中的,即便是曾经有过婚姻的女性亦如此。

  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结构,也会影响生育惩罚。相比于同住的男方母亲,同住的女方母亲能更多地帮助妻子分担家务劳动。对中国家庭而言,根据多元回归分析,与妻子的母亲同住以及与丈夫的母亲同住,在城镇地区平均每周能分别减少3.555小时和0.873小时的家务劳动;而在农村地区相对而言减少的程度要小,分别为0.873小时和0.666小时。

  政府相关政策会影响生育成本在国家、家庭、劳动力市场间的转移和分担,进而影响生育惩罚的强度。相关政策可以分成“生友好”和“育友好”两类,前者有利于提高生育率,强化女性照顾家庭的功能,后者以分担育儿责任为出发点,缓解工作与家庭的潜在矛盾。

  产假是最重要的“生友好”政策,它一方面给予女性产后足够的时间恢复身体并照看新生婴儿,另一方面通过带薪产假和保留原有职位的附加功能,能够缓解在职妈妈的生育惩罚。然而,许多学者近年来也注意到,过于慷慨的产假存在着诸多副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延长产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女性工作意愿的衰退,虽然增加了生育率,却降低了女性就业率。一项基于奥地利产假长度改革分析指出,在延长产假改革后生育第一胎的女性,相比于改革前生育的女性,有更大的可能生育第二胎,两胎间的生育间隔时间也在缩短,且如图7所示,在实施新政延长产假后,女性产后再就业的可能性和短期内平均收入都大幅降低。此外,慷慨的产假会过度暗示女性母亲角色的重要性,强化生育和生产的矛盾性,从而在女性职业发展的观念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图7延长产假前后奥地利女性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上述女性样本中的分娩时间均为1990.6.1~1990.7.31,虚线表示延长产假改革前,实线表示延长产假改革后)

  对生育给予的财税补贴也是典型的“生友好”政策。这类政策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补贴,二是针对女性个体进行补贴。对于有利于家庭照顾儿童的财税政策,如美国的劳动所得税抵扣(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英国的工作退税(working tax credit, WTC),其对于有小孩的家庭给予了特别照顾,但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单亲妈妈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双亲家庭中的次收入者(通常情况下为妻子) 的就业率却大幅降低。研究发现,在一视同仁的育儿津贴(父母就业为非必需要求)政策环境下,女性的就业率无法得到提高,而当育儿津贴与在职母亲税收减免政策结合使用时,能同时提高了生育率和女性就业率。

  如北欧多国和中国建国初期推行的“公立托幼机构”等“育友好”的公共福利政策有效减少了女性所需承担的生育成本,在提高生育率的同时,也促进着妇女就业。然而,高福利政策对政府长期而言有相当的财政压力。因此,设计可持续的公共福利制度,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导向提升劳动者从业能力,促进女性家庭与工作再平衡,可望同时提高女性就业率及人口出生率,缓解生育惩罚对女性的影响。图8总结了OECD各国与生育相关的政策组合,从中可以一窥不同政策组合对生育惩罚的影响。

  (图8OECD各国与生育相关的政策组合差异。图中的点为OECD成员国,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着两国与生育直接相关的政策模式的相似性,距离越近越相似,每个国家点的大小代表该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在坐标轴上的典型性。横坐标表示针对3岁以下幼儿的在职父母提供福利支持的程度:坐标轴左端的国家,政府福利制度更关注低龄儿童(例如公共托幼机构等)能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在生育和生产中产生的矛盾;横坐标右端的国家,政府福利制度的财政支出大部分投入在学龄儿童的教育,对女性生育惩罚的影响有限。纵坐标代表着产假期/育儿假的慷慨程度,处于纵坐标上端的国家产假时间更长)

  中国自建国以来,政策制定中生育成本转移和分担的思路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生育保险实行全国统筹与企业留存相结合的基金管理制度,女职工享有法定的有薪产假,并获得生育补助。该条例细则中明确规定女职员学龄前子女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位要设立托儿所和哺乳室,房屋设备、工作人员工资及一切经常性费用由单位负担。并在同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通知,明确鼓励企业、机关、团体等兴办幼儿园和托儿所,企事业单位在当时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儿童照料的工作。这一时期城镇的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具有明显的“去家庭化”取向,城市儿童照顾的主要形式由家庭照顾变成了机构照顾,从而对妇女就业和男女平等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正向影响。1969年后,生育保险成为了企业的直接责任;1988年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将女职工的产假增加到90天,但生育保险的成本由企业自行负担。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需要自负盈亏,中国的生育政策和企业市场化的发展诉求已经不相适应,女性公平就业的权利也因此受到损害。1994年《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出台,我国才正式确立了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全国性政策,但由于缺少市场化的政策,使得托幼服务市场的“失灵”现象日趋严重,高品质的托幼资源极度稀缺,而独生子女政策虽然降低了女性怀孕和分娩的压力,但是提升了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了照顾儿童的要求,所以女性在这一阶段受到的生育惩罚相对于建国初期鼓励生育的时期,反而更加严重。

  近期,多胎政策的出台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生育惩罚。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2019年相继出台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和《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两项政策,前者规定“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后者鼓励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这两项政策明确表明了政府分担生育成本的决心,其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生育惩罚的形成机制

  家庭制约论认为生育惩罚主要源于女性投入在家庭中无酬劳动的时间和精力对其有酬劳动产生的牵制。“母职”是当代社会对女性身份期望的核心。女性长期以来被认为应当主要承担家庭无酬劳动。即使在美国及北欧等性别平等指数相对较高的国家,男性的家务劳动时长也不及女性的一半。而对于大部分育有子女的家庭,家庭无酬劳动中照料子女的责任更是由妻子承担。虽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男性相较于过去分担了更多的家庭无酬劳动,但整体而言,女性家庭无酬劳动的时间并没有显著减少。

  一项针对男女成就动机的实验形象地刻画出了男女成就动机差异。如图9所示,当成就动机的目标是有酬回报时,男性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当成就动机的目标替换为子女直接受益品时,女性的成就动机显著增加。尽管一项针对香港中年已婚华人妇女的身份认同展开的田野调查显示,有77%的被访者表达出对职业女性的羡慕,但在事业上的成就动机和女性对于“母职”的身份认同感中做选择时,女性往往对于母亲的身份的认可要远比职业身份多。即使那些强调个人追求和成就的女性个体而言,也依然保持着“照顾和养育后代的强烈责任感”,并以母亲的身份,通过发现个人对于他人而言的重要性,来完成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家庭制约论认为这是导致生育惩罚在个人观念上的根本原因。

  人力资本论认为女性因为生育行为而产生的在工作时间上的中断或间歇,会引发其在职业选择及收入回报中受到的惩罚。时间上的中断会影响求职者工作经验的积累,造成其自身能力的不足。对于不同职业,由于学习成本的不同,中断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有研究将一个职位所需完成的工作拆分成多个任务并将其分类为抽象性任务、重复性任务和体力性任务三大类。分析显示,抽象性任务所占比重越大,该职位学习成本越高,需要的连续性投入也越大,生育引起的时间中断产生的惩罚也越大。另一方面,对于同一职位而言,虽然求职者投入的时间成本和最后的收入回报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并非线性——兼职工作的回报要远远低于全职。

  而女性,由于社会观念影响,承担了更多生产后的抚育任务。在生育后,会有相当一段时间因为生理和育儿责任完全没有办法投入工作(工作时间中断,处于产假或离职状态),或者没有办法全力投入工作(工作时间间歇,处于兼职状态)。这一方面带来被动的生育惩罚——工作经验中断削弱了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行业尤甚,同时又因为无法投入具有足够竞争力的长时间工作精力,使得当前收入水平大幅度降低,也减少了后续职业晋升的可能。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主动的生育惩罚——为了照顾好子女,女性更倾向选择对家庭更友好的职业和企业,如能提供更灵活的工作环境和时间的公共事业部门。这类工作往往收入水平较低,晋升空间也较少。女性若选择兼职工作,则其收入水平往往很低且几乎没有晋升的可能。

  雇主歧视论主要基于经济学中的偏好理论。通常而言,可以将歧视分为“偏好性歧视”和“统计性歧视”,二者成因略有差异,但又相互影响。偏好性歧视是一种由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而产生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的非理性行为。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成为一个好母亲,主张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对于职场妈妈和那些并不准备成为母亲的女性而言,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劳动力市场会被认为是一种违背社会性别观念的行为。有研究指出,女性事业上的成功与在大众中的受欢迎度成负相关,而这种不受欢迎又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印象,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

  统计性歧视是信息不充分情况下为了效率最大化的措施。当雇主在录用员工时,由于缺乏对个体的充分了解,会倾向用群体的水平评估个体,造成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由于生育会造成工作上的间断,并向企业转移生育成本,导致雇主对未来求职的女性,不论生育与否,都会存有顾虑。由于偏好性歧视的存在,雇主在做决策时会产生偏差,同时女性也会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产生悲观估计,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统计性歧视,然后反过来强化了对群体的偏见,产生恶性循环。以上原因,导致已经生育的女性遭受生育惩罚,还未生育但处于适龄生育阶段的女性遭受超前生育惩罚,即便根本不准备生育的女性也会受到观念形态上的惩罚。

  生育惩罚形成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因此,我们认为缓解生育惩罚的核心是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努力,平衡女性的家庭和工作。在供给侧,通过倡导性别平等的观念,打破社会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缓解家庭对工作的干预,赋能女性;在需求侧,提供家庭友好制度的同时创造机会,为女性提供更为平等的职业发展平台,减少工作对家庭干预产生的负反馈。

  赋能女性的目标是让女性能够做出不局限于家庭的多样性选择。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女性依然可以选择全职在家或者以家庭为主导,但当女性做出以事业为主导的选择时,她所受到的阻力应该尽可能小。

  首先要提倡性别平等的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的共识。中国建国伊始,就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鼓励妇女走向工作岗位,极大地促进了女性就业,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打破了传统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让性别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如图10所示,对比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中国的性别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向传统回溯的趋势。由于性别平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经济地位平等上的,因此所有阻碍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观念,都会削弱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其他权利。我们需要警惕这一性别观念的回溯现象,避免家庭再次成为女性的唯一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选择。

  (图10男女性别观念变化情况。纵坐标是受访男性和女性中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两个观点的人数比例)

  其次要提升女性职业发展的自信心,激发女性职业发展的成就动机。女性普遍的自信心要弱于男性,且对于风险的规避心态要高于男性,在职业晋升评估中,女性会思考更多的负面结果,从而相对于男性更少主动追求这样的机会。因此,在早期教育和职场培训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女性提高自信心。进一步地,在工作中,要依据女性成就动机的机理,调整外部绩效管理机制,提供诸如与子女相关的福利,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等,从而提升女性的竞争意愿。

  最后,要引入多方分担女性家庭劳动的机制。由于当前社会中,女性普遍承担了绝大部分养育子女的责任,为女性分担这部分无酬劳动便成为了缓解女性家庭对工作干预的关键。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公共托幼机构,市场有偿的家务劳动替代品均是职业女性用以减少家务劳动时间的选择。因此,政府加大幼儿托幼福利体系的建设,就能有效分担女性部分生育成本。此外,应该探索相应的男性育儿假制度,引导丈夫在养育子女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受到的生育惩罚。由于中国大家庭文化的特殊性,祖辈照看孙辈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可以鼓励有年幼子女的家庭与长辈同住,降低年轻女性照料家庭的负担。当然,与长辈和谐相处本身也是很高的家庭要求,需要审慎评估,避免在孩子之外产生更大的家庭负担,反而得不偿失。

  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了“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这一概念,呼吁企业和政府一起为父母们提供充足的带薪育儿假、带薪哺乳假、优质且可负担的儿童保育服务以及子女补贴。关于工作场所的“家庭友好型”制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执行实施,如产假,育儿假等,另一类是在国家政策规定以外,企业自主选择实施的行为,如给予带薪产假(高于基本工资)、允许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配备家庭理解支持型领导,办公室设置母婴休息室等。因为第一类措施带有强制力,并不能完全代表工作场所的家庭友好程度,因此我们主要关注第二类举措。

  工作场所的家庭友好程度对女性生育惩罚有着很大的影响,相比于休假,提供灵活性工作可以更好地平衡家庭和生活的。例如,针对分娩前后及带有3岁以下幼童的女性,推行弹性工作制,允许在家办公等措施,一方面可以为需要抚育子女的雇员提供更为灵活的时间安排,减少由于工作对家庭干预而产生的负反馈;另一方面,还能减小由于单一化长产假带来的人力资本贬值等问题。实施上述灵活性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用人单位能解决针对当前薪酬与工作时间的非线性关系,重新设计有针对性地绩效考核方法,使得弹性工作和兼职工作能够获得于同等总时间投入的全职工作相当或相近的收入,且依然拥有公平的晋升机会。

  国外很多大型企业都在推行各类家庭友好计划,并每年由第三方机构评选认证。美国跨国科技企业IBM是一家典型的实行家庭友好计划的企业,支持弹性工作制,既可以压缩工作周,也可以兼职;提供员工家庭医疗计划,定期举办员工家庭亲子活动;企业内部设置育儿室、阅览室、医疗室及活动室。而在东亚区域的韩国女性家庭部,也在2007年提出并通过了“促进构建家庭友好社会的相关法律”,在国家立法层面具体化家庭友好型企业的认证制度。在中国,处于领头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在逐步发挥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设立带薪产假及陪产假,建设企业内部托幼中心、发放子女教育补贴等。与海外尤其是性别平等指数较高的一些欧美国家相比,

  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创造家庭友好环境”的意识。在中国鼓励企业创造家庭友好的工作场所,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设计相应的家庭友好制度,并且通过给予这些企业相应的奖励和优惠,减少将社会生育成本直接转移到企业中去。

  进一步地,应该基于女性承担高于男性的生育成本这一现实,适当对女性从业者延长其晋升通道开放的有效时间。这一思路,在学术界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例如,女性学者在评定重要的人才计划时(包括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计划),年龄截止时间往往比男性多2~3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女性因为生育带来的研究工作的放缓甚至中断。产业界也应该为女性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晋升通道,减少因为生育而导致的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

  生育惩罚的问题是指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生育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能解释相当部分劳动力市场中的两性差异。我们认为,减少生育带来的职场负面影响,其核心是尽力平衡女性的家庭与工作。通过在社会中倡导性别平等,在家庭中分担无酬劳动,在工作中营造家庭友好氛围,帮助女性打破刻板印象,积攒更多做选择的力量,最终缓解生育惩罚。

  (1)改变单纯长产假的模式,在给定产假总时长的前提下,允许女方将产假时长在夫妻间分配,逐渐引导夫妻双方习惯共修育儿假。通过这种措施,改变长产假背后潜在的对女性主要承担照顾家庭责任的强化,引导家庭内部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2)宣传和推广弹性工作制,允许和鼓励企业通过提供更长时间的弹性工作替代一部分产假时间。

  政府通过财税奖励、资质评定和品牌正面宣传等方式鼓励企业创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成为家庭友好型企业。

  (3)改变过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相关专项所得税减免,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就业,优先减免在职工作女性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是在职母亲的个人所得税。

  (4)将托幼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大力发展托幼市场,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各类托幼机构,引入不同层次的托幼服务,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需求。

  男子在健身房游泳池里脱裤排便后悄悄离开 商家报警后,男子被迫赔偿8000元

  阿里打响了第一枪,腾讯字节美团会跟进吗? 本次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地铁内明确不能喝水 网友表示:不让吃东西是应该的,但大夏天不让喝水理解不了

  济南新生二孩三孩3岁前每月补贴600,参加生育险住院分娩医保范围内100%报销

  济南本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原标题:二孩家庭5000元,三孩家庭2万!这里拟发育儿补贴2月22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杭州市政府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出炉。

  多地向二孩三孩家庭发钱,专家:一孩家庭也需要发2月22日,杭州发布消息称今年将首次向同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育儿补助。

  4月11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从沈阳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日前,沈阳市卫生健康委、沈阳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沈阳市发放三孩育儿补贴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育儿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育儿:

  • 下一个育儿: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育儿 济南今年新生二孩三孩每月补贴600元 直至孩子… (10-07)
    普通育儿 极狐考拉即将上市主打亲子车市场预售价1338万… (10-07)
    普通育儿 疯马牛萌宠乐园设计│亲子儿童乐园大解析:你… (10-07)
    普通育儿 5A亲子课程共绘家校共育同心圆 (10-07)
    普通育儿 “海淀妈妈”分享育儿经:孩子曾成绩倒数、拿… (10-07)
    普通育儿 少女胯和妇女胯有区别?生没生过娃一看就知藏… (10-07)
    普通育儿 想让激励效果更好比起给孩子物质奖励不如做这… (10-06)
    普通育儿 三孩时代下的育儿攻略——2022当代生育人群研… (10-06)
    普通育儿 家长警惕育儿公众号 别让伪科学害了亲生骨肉 … (10-06)
    普通育儿 孙俪自爆11年育儿经网友:怎么这么会养孩子! (10-06)
    普通育儿 对面没有蔡斌!荷兰体育被塞尔维亚体育吊打对… (10-06)
    普通育儿 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 (10-06)
    普通育儿 纽扣教育李玫瑾教授主题演讲《青春期的心理问… (10-06)
    普通育儿 李玫瑾育儿视频59:如何培养孩子会分享、坚强… (10-06)
    普通育儿 资源分享丨李玫瑾视频+音频+文稿合集资源免费… (10-06)
    普通育儿 李玫瑾:孩子写作业拖拉这样治 (10-06)
    普通育儿 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科普图书怎么读?方法和书… (10-05)
    普通育儿 法国妈妈:教你5大育儿绝招 (10-05)
    普通育儿 人人都在“讲故事” (10-05)
    普通育儿 听育儿好书陪孩子成长帆书APP育儿书单请收好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