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bra是什么2016年12月3日,山东省济南市,实体QQ表情现身,呆萌表情引孩子嬉戏。供图/CFP
表情符号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各类表情包以惊人的速度推陈出新,成为网上交流互动的必备工具,其所蕴含的表达习惯也逐步融入网络传播机理中,为主流文化做出生动注解。因此,在网络宣传工作中,若能合理善用表情符号,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表情符号产生于互联网,基于软件技术和传播平台的发展而变化更新,其表现形式、传播特点、生产制作等经历着一轮又一轮演变,不断丰富人们的网络生活。
形象多语态化:从静态到动态,从抽象到具象。目前普遍认为,网络表情符号最早来自于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Scott E·Fahlman教授在BBS上首次使用的ASCII码“:—)(表示微笑)”。此后,模拟人类表情体态的各类符号逐渐成为网络交流的热宠,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过程。最初阶段,网络表情以键盘模拟为主,多由标点符号、字母或数字组成,如“~@^_^@~”表示害羞,“^o^/”意为欢呼等;同时,以静态为主,需要使用者根据生活经验联想释义,在网络交流中达成使用默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发展至今,单一的表情符号逐步升级为以人物、事件为主题的系列表情包,多以动态、夸张的肢体动作出现,甚至重现生活场景片段,并加入许多事实性信息,图文结合,一目了然,更加直观具象。
传播热点化:与网络话题“亲密接触”。一方面,表情符号的创作素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网络热点事件或热门人物;另一方面,不少表情符号流行后又衍生出新的热点,产生几何式传播效应。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指挥员表示“允许起飞”的手势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被戏称为“走你”,并迅速跃升为网络热点。网民纷纷模仿、改编,制作出各类动态表情包,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广泛传播。更有网民在使用搜狗输入法时,拼写“zouni”便直接出现“┏(゜ω゜)=□”图标,符号和文字紧密结合。2016年初的“FB表情包大战”更是一场表情符号与时事热点交织的网络群体事件,一时成为舆论焦点。新媒体时代,从网络热点到符号的流行风潮,也许只是一个表情包的距离。
制作产业化:推陈出新,再生产能力强。网络表情符号的创作和营销已形成系统产业链,各类表情包以“系列”方式推出,成为商品。同时,表情符号的淘汰速度加快,以往一套表情“包打天下”的局面已经改变,微信表情商店不断推陈出新,线上线下融合开发的局面也渐成常态,相关衍生品应运而生。例如,炮炮兵、兔斯基、阿狸、星星狐等形象不仅用在表情包上,还生产出一系列玩偶、贴纸等产品,呈现出强大的再生产能力。表情符号除了承担社交功能外,还附加了产业价值。
网络表情符号随着新技术新平台的发展不断演变,通过图文有机结合、紧跟网络流行热点以及生产上的再造更新,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新宠。新华社曾报道,2016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将《洲际导弹自述》课文改为《网络表情符号》,更加贴近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生活,足见表情符号正受到越来越多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喜爱。
表情符号的流行有其内在机理。它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和互动即视感的交流需要,象征着话语表达多样化、差异化和去中心化风向,同时,其强大的表现力和使用的便捷性又进一步推动其广泛传播。
眼球的盛宴: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增强互动即视感。人际互动中,体态语言在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上占据重要位置。表情符号的画面感强,能补足网络互动中纯文字交流的缺憾,重现体态语言,强化心理感受,增强情感和态度表达。《扬子晚报》曾开展有关表情符号使用情况的调查,在被调查的用户中,“69.57%的人经常使用表情符号,‘有时会觉得一句话中没有表情不足以完全表达情绪’”。网络表情符号的丰富与发展,适应了网络时代可视化交流的需要和信息传递碎片化的态势,增强互动即视感。如金馆长、甄嬛传、还珠格格等系列表情包被广泛运用在个人聊天、新媒体宣传中,大大增强了网络交流的趣味性,带来眼球盛宴。它是网民交际的内在心理需要,也是视觉文化发展的审美需要,更是互联网时代的表达需要。
话语的变迁:言论表达“去中心化”风向。互联网信息传播扁平化,网络空间的公共话语表达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以10至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该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网民居多,他们借由网络平台汇聚,自觉融入舆论表达中,拒绝千篇一律和一本正经,话语表达更加多样,而表情符号的趣味性、可玩性正适应了网民释放个性、崇尚新奇的心理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群体亚文化。如2016年流行的“傅园慧表情包”,反映出舆论对真性情的推崇和奥运精神至上、不再唯金牌论的导向,聚焦重点回归到个体感受上。表情符号的流行代表着亚文化的兴起,折射出公共话语表达“去中心化”风向。
适用的广泛:创作与使用的便利度增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表情符号的使用便利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从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到智能手机的短信编辑都自带表情包,取用便利,直观易懂,对使用者几乎无门槛要求。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也让表情符号的创作更加容易,有基础图像和软件的支持,就不难编辑出生动的表情符号。网民的自发创作也加速了表情包传播,令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由此可见,网络表情的流行与符号自身特质、群体亚文化以及使用者的体验息息相关。从符号特质上说,表情包的画面感强,吸引眼球,情感表达更加具象;从群体心态上看,它适应网民崇尚个性、求新求变的表达需要;从使用体验上看,它易于被大众接受,创作和传播也更加便利,多种因素交织促成了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与发展。
网络聊天互动中,一套表情包,一个动图,甚至一个字符模拟出的表情,就能生动传神地表达情绪、态度和观点,博人一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善用网络表情符号,警惕低俗化陷阱,有助于增强网络宣传正面效应。
合理有限运用表情符号,提升宣传活力。合理有限运用网络表情符号,能让网络宣传鲜活起来。当前,网络信息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导向”和“服务体验”,要适应网民用语习惯、阅读体验和审美观的变化,适应“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呈现特点,不断丰富传播形式。表情符号是融合了文字、图片、动作等多要素的网络语言,运用到网络宣传页面中,既能起到分隔段落的作用,也能提高内容可读性。因此,收集和挖掘表情包素材,建立表情符号资源库,分类管理,适时运用,有助于提升网络宣传的吸引力。
把握符号“表情达意”功能,了解舆论动向。网络表情符号折射网民心态,传达着文字语言背后的情绪态度。2016年初“FB表情包大战”事件中,网络表情符号成为两岸网民相互表达立场的“语言”,大陆与台湾网民不断“互掷”表情包,形成以图像为中心的舆论表达方式。网络宣传要贴近网民,就不能忽略表情符号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立场,以及所代表的群体亚文化。通过表情符号了解舆论动向,观察网民心态,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开展网络舆论引导。
警惕 “恶俗化”陷阱,释放表情符号正能量。表情符号在制作、使用和传播上具有便利性,作为副语言深度介入网络互动,丰富了表达方式,但也遭遇失真和恶俗化的陷阱。淫秽、暴力血腥、内容低俗的表情符号时而出现,部分名人语录、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片断被恶搞剪辑为表情包,曲解了表情包的初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网络宣传中必须警惕符号的“恶俗化”陷阱,以法律和道德为底线,多创作、开发和传播正能量充沛、表现力强的符号,释放其在舆论引导上的红利。例如2016年,公安部消防局运用聊天动图模式,发布了一套消防员形象的微信表情包,反映消防官兵在军营生活、灭火战斗、抢险救援中的可爱形象,经微信公众号发出,迅速获得大量阅读和点赞。
坚守内容至上,避免喧宾夺主。尽管以表情符号为代表的图像策略运用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常态,但文字依旧是内容表达的主要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日渐兴盛的今天,网络表情符号兼具表达功能,但在传播上仍要服务于内容,充分传达内容的本质意义,避免为吸引眼球而过度依赖表情填充版面,在视觉和内容上造成喧宾夺主的反效果。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关键在于运用是否得当。从积极方面看,幽默风趣、温暖感人、健康向上的表情符号可以触动人心,消除刻板印象,强化人们对事件或具体对象的积极态度,淡化舆情负面效应,推动舆论聚焦社会公共议题,理性发声;不利因素是,情绪化、偏激的言论可能经由表情符号传播而被放大,过度炒作,导致舆论失去客观理性,模糊焦点。所以,在网络宣传中运用表情符号,应心有戒尺,行有方寸,避免恶俗媚态或喧宾夺主,更要善用巧用,贴近网民需求,提高宣传实效性。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格局日益变化的背景下,形形色色的网络表情符号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创新。从最早的ASCII码笑脸到如今的动图表情包,表情符号呈现出形象多语态化、传播热点化、制作产业化等变化趋势。作为新兴舆论形态之一,其创作、使用和传播日益广泛,深深打上了时代标签烙印。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情民意,满足了公众感官视觉的需求,成为时代话语变迁的缩影,从而为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提供参考样本。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反过来强化了网络群体亚文化,塑造出新的舆论表达生态。因此,充分挖掘表情符号的内涵,警惕低俗化陷阱,在宣传中合理善用,将为新媒体传播格局下的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作出有益的补充。(郑颖芳:厦门市互联网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