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横行末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今年4月,习视察广东时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市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进一步推进深港产学研深度融合 助力深港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列入今年协商计划。
从5月开始,市政协组织发动了123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发挥各自特长,组成高校科研机构调研小组、深圳制造业调研小组、创科资源跨境流动调研小组、重大平台及产业园区调研小组等4个小组,4个调研组在深圳、香港两地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广范围的调研活动。5个月来,调研组在深港两地共密集开展了26场调研,并从市科创、教育等部门以及深圳11所高校、研究生院、头部企业、13家“20+8”产业集群联盟及行业协会收集了大量素材和诉求。
委员、专家们围绕深港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园区等平台建设,充分用好香港高校的基础科研力量与深圳的先进制造业优势,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多赢深度研究,并形成了14个方面58条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深港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深港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政协智慧。
11月9日,在市政协“进一步推进深港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深港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积极建言。
香港具备国际领先的基础研发优势,深圳具有强劲的产业优势和企业研发、应用转化优势。同时,深港两地已经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代表主报告调研组作主旨发言的市政协委员、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表示,由于深港两地缺乏有效科研成果衔接机制等原因,深港两地产学研还未能深度融合。
方舟建议,推动深港联合举办全球具影响力的产学研产业洽谈会。他认为,港校及科研机构可以通过深港联合举办技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向深圳本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广研发成果,并与潜在合作伙伴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和商务洽谈。同时,深港可以各自发挥优势,通过建立共同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协力推动国家制定前沿技术的国际标准和规则,提升国家在制定国际标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大学科研成果目前未能有效落地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让企业了解大学科研成果的平台。仅依靠大学各自技术转移处的人力物力,跨越深港走向深圳业界,或者是深圳企业走入港校了解大学成果,是十分困难和低效的。”市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学院发展)及拓展事务总监罗璇建议通过政府投资和社会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挥“红娘”的角色,在香港高校中挖掘对深圳企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中立、高效、精准、常态化地向企业推介大学科研成果,增加成果转化落地成功率。
同时,罗璇认为,深圳市政府可以在“深圳创投日”的基础上,赴香港组织和主办“产学研1+”投资专场,让香港高校的教授们在“深圳创投日”向创投公司介绍其科创成果,通过“产学研1+”的契机,促进优质科创成果落地,帮助产业界发展。
市政协委员、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卜夫表示,调研发现,深港科技协同中在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为此,他建议,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在应用基础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设立面向企业的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计划,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引导有条件的骨干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基金、研发项目和奖项,争取提供有吸引力的税费优惠政策。同时,要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校企合作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发榜”,高校、科研院所“揭榜”,建立联合式、订单式技术研发新模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评价体系改革,将校企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黄卜夫还认为,要多维度紧密互动推动企校合作向更深层次探索,从产业实践中吸收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数据,让学术研究有高度、接地气,更好地解决产业界中的切实问题,促进产业界与学术科研形成紧密互动。
如何解决深港科创资源跨境流动方面的痛点问题?市政协委员、香港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绍祥建议,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通机制体制上先行先试,首先打通深港河套两个园区的“任督二脉”,进而推广到整个深圳市,乃至大湾区9个城市。
调研组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包括建议成立深港科研设备出入境专门协调机构、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完善两地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吸引和鼓励“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基金等。
以资金的跨境流动为例,方舟表示,调研组建议争取开展“创投通”,让创投资金可以在深港两地自由调用,免去每笔投资都要经过QFLP/QD11和外汇兑换的行政成本。同时,要善用香港“产学研1+计划”,鼓励深圳的企业利用香港特区政府的“产学研1+计划”内的配对资金,参与科研成果转换,鼓励深圳创投基金及科创业界等“资金过河”,投资合格的香港高校科研团队的项目。
市政协常委、深圳市梵思诺时尚集团董事长陈国雄表示,深港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产业园区提供精准的平台支撑,载体空间、智能多元化服务,充分发挥现代科学园区作用。同时深港可互设核心产业园区,为深港初创团队解决“选择困难症”、提升效率。
他建议,深圳与香港合作,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模式,将意向在内地拓展业务的优秀港资科技企业“引进来”的同时,帮助具有潜力并想走向国际市场的内地科技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建议深圳可在如光明科学城及深圳的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划分出特定的“港企落户区域”,让港资企业落地,此举有助港资企业主动到深圳对接投资及合作建设园区。同时,深圳也应积极与香港特区政府洽谈,在香港的北部都会区划分特定区域引入深圳企业。这将避免每家深圳企业需就有关落地香港的事宜与香港特区政府花费大量时间洽谈,导致内地企业错失在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最佳时机。
陈国雄还提出,深圳与香港合作,配合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资金,吸引更多深圳科创企业到香港,将其科技成果通过香港走向国际,并支撑香港的先进制造业有效发展,实现双赢。
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认为,在助力深港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上,高校可以在创新教育融合、创新人才融合、创新科研融合、创新产业化融合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创新教育融合为例,徐扬生认为,要积极探索深港两地基础教育、高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协同合作,学习借鉴香港优秀的教育理念,打通深港两地教育机制障碍并大胆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两地教育资源的互惠融合和共同提升。
“我们可以推进深圳基础教育学校与香港基础教育学校的学分互认,共享课程资源,开放交流交换渠道等;还可以联合深港高校创立深港大学联盟,探索深港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多元化教学合作等。”徐扬生还提出,要做强做大深港合作高校品牌,加大对深港两校在深港多领域互融试点探索的政策支持力度,让两所大学具备更强的服务国家经济、汇聚全球人才的能力,打造深港两地共同的世界一流名校品牌。
方舟提出,应建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机制。一方面,在前海布局建设粤港澳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心,汇聚两地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科技中介服务单位、投融资机构等资源,发挥好技术转移“介绍人”和“担保人”作用。另一方面,为加快粤港澳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心信息化建设,搭建深港科技成果综合数据库,将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成果以专利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统一形成数据库。
市政协委员、深圳高智量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则建议,支持成立深港知识产权运营联盟。通过联盟链接起香港高校等科研机构与深圳企业的技术供求匹配和深度合作机制,建立订单式知识产权研发体系,促进深港两地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激活市场需求,提高转化效率。在此基础上,开展深港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服务,探索成立知识产权交易基金或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支持内地及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市政协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深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认为,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打通阻碍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堵点,充分释放我国高校科研人才潜力。
她建议,要明确稳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兼职创新或在岗离岗创业。对职称待遇、岗位编制、社保衔接等重要关切予以明确答复,进一步消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尤其是督促各级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单位科研人员在岗离岗创业的具体操作办法。
同时,要改进和完善对高校及其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实施分类评价、精细管理,对于综合型、理工类大学和应用研究类科研院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创业效果的考核比重,改变重课题、重论文,轻应用、轻转化的现象。
此外,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政策的衔接配合,明确科研人员与高校的权责利关系,明确利益分配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