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龙如果想要更加的健康,就要学会养生。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做对了、持续做下去,才能够帮助身体健康。
不过,现在资讯发达,人们总会接收到各式各样的养生建议。只有学习正确的养生知识,才能提升健康认知,从而避免被人云亦云的错误建议误导。
主食属于最经济、实惠且对肝脏、肾脏负担最小的能量来源,并且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细胞唯一能量来源为血糖。
人们一般白天活动多,中午可多吃点粗粮,有利消化;晚上则最好吃细粮,不要吃粗粮。
比如,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就不适合喝粥。因为粥比较稀,患者喝下去以后容易引起反流,从而造成胃部泛酸,加重病情。
有糖尿病患者吃馒头后测血糖比吃米饭后血糖值要高,于是认为馒头升血糖速度要比米饭快。
其实,同等重量的面粉和大米所含碳水化合物、血糖指数非常相似,对血糖的影响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2019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全球饮食领域的大规模研究—— 195 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其中,仅在 2017 年一年:因为水果没吃够而死亡的人数约有 200 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每人每天摄入 200~350 克新鲜水果,也就是半斤左右。
有些老人习惯长期储存水果,对于有小霉点或者腐烂面积较小的水果,习惯挖去腐烂部分后继续食用。
水果和蔬菜很不同!蔬菜的种类更多,特别是深色蔬菜的营养价值更高,每餐的蔬菜要占全部膳食的一半。
蔬菜的品种要多样,保证有一半是深色蔬菜。而每日有一份水果就可以了,不能相互代替。
蔬菜水果中的营养素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特别是有些人把蔬菜切好了再去水泡,这样丢失的更多、更快!
果蔬中的营养素一般比较娇气,长时间水泡和加热都很容易丢失,很多还怕因光照被氧化,这就是不建议长时间冲洗、加热和光晒的原因。
“清淡饮食”是很多慢病的饮食原则,可不少人在执行“清淡饮食”方案时,常常不敢吃肉食。但其实所谓的“清淡饮食”,并不是指素食。
“清”主要指少油脂,“淡”则说的是做饭要少放盐,以及少放糖、少放麻、辣等重口味调料。
正规渠道出售的海鲜都会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砷含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每公斤 0.5 毫克。按此推算,要达到中毒效应,需要吃 150 公斤海鲜和十几斤水果,这远远超过胃的承载力。
还有研究人员在模拟胃液中的研究发现,维生素 C 不能单独将五价砷还原成三价砷,需要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的共同作用才可以。
而且,胶原蛋白在各种蛋白质中根本算不上优质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远比不上鸡蛋,即使吃到人体内,也不能直接转化成人体的胶原蛋白。
猪肉的印章是用食用色素做成,印章的蓝色液体是食品蓝检验标记专用液,它主要是由亮蓝、甘油、酒精、蒸馏水以及维生素 C 等物质混合溶解制成的。
至于章的颜色,一般卫生许可部门加盖的是蓝绿色,有些地方是其他颜色,但不管是蓝色还是红色,都是合格猪肉,与猪肉的好坏并无关联。
世界心脏联盟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红酒作为“有益于心脏健康”的品类一直得到推荐,因为在宣传中提到葡萄酒中存在的白藜芦醇以其对轻度至中度饮酒者的心脏保护特性而闻名。
世界心脏联盟表示,“研究表明,即使是少量的酒精也会增加一个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房颤和动脉瘤。”
现在不少人爱喝“浓汤”,认为久熬的骨汤、浓汤有营养,可以补身体!实际上,过于追求“老火汤”,或者喝汤太多,会与肾病产生一定关联。
炖煮时间过长,汤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高嘌呤的摄入,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血尿酸的升高或尿酸水平的骤升骤降。
很多人懒得吃水果,为了健康就选择把水果榨成汁喝。但是,权威实验报告显示,果汁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健康!
因为,水果是固体食物,吃一两个会感觉很饱,但果汁是流质,不能提供饱腹感,两三杯可轻松下肚,不知不觉摄入了过多糖。
而且通过刀片打出来的果汁,水果中原本抗氧化的效力减少了一半甚至更多。此外,鲜榨果汁过滤掉了果渣,丢掉了宝贵的纤维素。
很多人以为饭后喝酸奶或乳酸菌饮料能消食健胃,但事实上并不能帮助消食,反而容易积食长肉。
市面上的综合坚果包一般是夏威夷果、碧根果、核桃等。按照一包 30 克计算,在普通人正常饮食的前提下,每天吃一包坚果很容易导致脂肪摄入量超标。
近些年,菜市场里的土鸡蛋比洋鸡蛋价格更高,有人认为散养的土鸡蛋更天然、更安全。但其实农家散养鸡蛋,并不比普通鸡蛋更营养。
据畜牧学的研究资料和食品测定数据,散养鸡蛋和鸡场蛋比,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差异不大,维生素 A、D 含量略低,omega-3 脂肪酸比例略高。而蛋黄颜色与饲料原料有关,和养殖方式无关。
如饲料中增加青菜叶、藻类、玉米等有色原料,或特意喂类胡萝卜素物质,蛋黄颜色自然变深。因此,从营养价值看,是不是农家养的笨鸡蛋并不那么重要。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蛋黄中胆固醇含量太高引起高脂血症,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我国成年人中,适量的鸡蛋摄入(平均每天约 1 个鸡蛋)与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等的风险降低有关。
自制泡药酒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一方面,配制、保存、饮用等环节,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药酒变质,误饮后可能导致身体损伤。
另一方面,未经医生诊断,擅自饮用有药效的自制药酒,可能并不符合自身体质,结果适得其反,同时还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出现中毒现象。
|